看看,张长吉投资几百亿的这栋楼,到底能不能成为西部缺地少水条件下,农业的新方向。
张长利作为今天的主持人,意气风发,拿着长长的指挥棒,对着大屏幕上的监控图像,对着现场几百名来宾做解说:“我们当时设计时,就是按照流水线的思路,来设计整个小麦的种植流程。
从最高层的入口处投入种子,肥料,用传送带将它们一层层的往下送,每一层传送带上面,都安装了高效率的led灯泡,为小麦提供最适合的光照。
整个小麦的生长周期,因为有24小时光照,加上充足的水肥条件,从120天缩短到了30天。
这个时间周期,刚好够传送带将它们从最高层,送到最低层的收割入口,也就是说,这一栋楼,从三十天前我们第一次投放种子,从今天开始,每天都将从出口收获源源不绝的小麦。”
在场的人都是见多识广之辈,却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在流水线上收割小麦的场景,一个个张大的嘴,呆愣愣的看着屏幕上一簇簇的小麦,直接被传送带送入脱粒机器,被处理成金灿灿的小麦颗粒,送入烘干机。
向怀云看了一会,问道:“小张总裁,能告诉我们,你们这一栋楼每天能有多少产量吗?”
因为张长吉和张长利都在场,大家为了区别他们两人,张长吉就叫张总,张长利大家就称呼他为小张总裁,倒也名如其份,张长利现在的头衔,确实是长昭农业公司的总裁。
张长利将指挥棒挪向了屏幕下方的两排数据:“第一排是生产持续的时间,第二排是收割小麦的产量。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算算。”
“1小时12分钟35秒!”
马上就有人读出了时间,另外就有人读出了产量数据:“怎么可能?一个多小时,497吨?”
读产量数据的是夏宁省高官张文志。
以他博士生学历,都不用算,就能得出一个大概数字:每天产量在万吨左右。
“详细数据是9860吨!一年365天,产量为360万吨左右。”
后面马上就有秘书拿出手机,在计算器上算出了准确的数字。
在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小麦亩产一吨,已经是逆天的产量。这栋楼是1000万平方米,换算成耕地也就15000亩,年产15000吨,农户怕是嘴都要笑歪了。
而他们现在听到的是多少?360万吨,对比15000吨这个数字,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240倍产量?”
众人都不敢相信。
张长利则是云淡风轻:“相比耕地需要间隔,我们的通风采用的机械通风,种植密度比大田密度高出六倍,全自动化设备能保证作物吸收到足够的水肥。
而且我们是多层种植,同样的面积,我们的利用率是大田的十倍,光照也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