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琼州回族与占人本是同族,来到之后,穷困者先是作为农场雇工,进而成为自耕农,有一点钱财的则以经商者居多,都是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娶到语言相近、信仰相同的占族妻子,并将自己的岳家逐步吸纳到王瑾的统治秩序中来,与广州回族移民之间也并无隔阂。在这种粤语人口占大多数的环境下,可以预料到最终会形成一批说粤语的回教徒,就和广州的回民一样。
总体上来说,王瑾的民族宗教政策就是“三不”原则:不强制改信、不强制改名、不允许传教。一个地区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有唯一指定的官方活动地点,宗教的管理者是上级任命的行政干部。回教徒和印度教徒当然不会去别人的宗教场所,但汉人对南传佛教和印度教的神佛都是照拜不误的。儒生一般也不否认“孔子、老子、佛陀都是先知”“孔圣为东方圣人,穆圣为西方圣人”这样的说法。
在王瑾的统治下,汉人同化于其他民族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以汉人的人口优势,这一地区的越人、高棉人及信奉道教的占人早晚会被同化。印度教由于种姓制度,在争取底层方面和均田免粮、贵贱翻蹑的闯军比起来有天然劣势,如果是在印度这种印度教强势的地方,王瑾斗不过他们,但是在嘉定这种可以尽情发挥武力优势的地方,完全可以借助武力优势颠覆种姓制度。什叶派的占人虽然估计将来还是会和逊尼派有隔阂,但他们人数太少,肯定也得说粤语,而且很可能分化出一个与其他什叶派都不同的新教派。
这次辽海行动,更让塔尔摩确定了王瑾的可靠。增援辽海耗资巨大,又是和昔日的敌人合作,势必会让王瑾在奉天倡义营内部有极大的压力,但王瑾还是做了。如果是别的势力,可能还比较需要这些关宁军的老兵,但是闯军并不需要,这些关宁军被送到南方之后,大部分会被遣散,吸纳进闯军的那些人也会分散到卫戍部队和新兵营去。除了防止这些人降清导致清朝力量增加,之前花那么多钱援助他们,还有现在把他们接到南方,可以说对闯军基本上都是负收益。
但王瑾还是这么做了,就算内部反对之声铺天盖地,他还是顽固地执行了这样“愚蠢”的决定。
指望某个领导人的个人品质来维系国家政策,当然是靠不住的。但是在东印度公司成功之前,谁能想到印度这样的大国能被如此轻易地征服?塔尔摩只要争取到几十年时间,就有希望达成他的目的。
铳炮声越来越少了,还活着的朝鲜兵基本上都上了船,塔尔摩的座船扬帆启程。明军收兵了,他们的伤亡应该也不小。
在斯里兰卡当了多年的国师,塔尔摩对于和地主阶级合作没什么抵触情绪,他对孙传庭还是很惋惜的。他并不知道另一时空的孙传庭有怎样的经历,所以也不知道,孙传庭其实是得到了拯救。
崇祯十三年腊月廿九,山海关被清军攻破,孙传庭自尽。江翥、佟翰邦等明军军官点燃了火药库,与最先入城的数百清军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