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并且发兵攻打辽东西部。
曹魏反击,摧毁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被迫逃亡至沃沮。
原本以为高句丽亡灭了,但没想到,在曹魏撤离之后,高句丽又死灰复燃,又在各种机会之下生存发展,发兵夺疆。
最后。
到了前朝隋之时,占据了辽东半岛全境,以及朝鲜半岛大部。
所以。
高句丽的威胁,各朝心知肚明,基本都抱着一个态度,那就是灭之,夺回疆土,复汉之疆域。
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都以秦皇汉武帝国之继承人自许。
杨坚建立隋朝,就发动了一场东征高句丽。
可那一次的东征,也着实天时、地利、人和皆不顾隋军。
东征路上连续下雨,粮饷供给不足,又爆发yi病,没开战,就已是十去八九了。
虽说高句丽上表天书,自称为‘粪土之臣’请降,但依然没有把高句丽如何。
而到了杨坚的儿子杨广身上。
三征高句丽,两次失败而归。
到了第三次,才仅仅只是打服,却也没有把高句丽如何。
这也使得高句丽在隋唐交替年间,趁机发展壮大,到李世民上位之后,这高句丽越发的不听上国之言,连合百济,欲要瓜分新罗国。
也因为这些原因的加持,更加的使得李世民也好,还是唐高宗李治也罢,认识到了高句丽的威胁,誓必要灭了高句丽。
而随着李世民的这次东征,也如以往一样,未成。
到了其儿子李治上位之后,李世民留下的遗言,到是让李治这个唐高宗完成了使命,更是把唐朝之疆域复归到了汉世之盛。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
闲话说了这么多,复归正题。
当李渊听了李冲元的一席话后,长叹东征之事,李冲元也是长呼一口气。
李冲元知道。
如依着正常的历史进程而言,李世民的这一次东征高句丽,也将功亏一篑。
就当下而言。
李冲元也知道大唐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的。
可也如前朝隋文帝一样,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大唐这一方。
原因有数条。
一是渊盖苏文集高句丽全国之兵抵抗,誓世要与大唐抗争到底。
再加上李世民御驾亲征,众将士还得考虑李世民的安全,不得不分心而战,这更是使得这一次的东征增加了一些失败之因素。
二是大唐当时的海军已经强盛不已,可李世民指挥这场战役却是并没有发挥海军的优势,仅仅只是攻下了卑沙城,海军的作用犹如摆设一般,一直动用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