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感触到,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大彻大悟。
醉酒方休、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就是他最后选择的自由人生。
舒尔拿这个举例,是认为陶渊明和李白的一生所困不同。
陶渊明是了自己的气节和自尊,不愿低头沾染污浊、丢掉骨气,最后被社会逼到这一步,脱离人生囚笼,找到了自然方向,是一种我心自在安宁的自由。
第三个例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他与老子并称“老庄”,著有《逍遥游》等书。
道家思想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很多行为和思想理念,小学生都明白。
当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要分开去看。
舒尔拿这个举例,源于《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鼓盆而歌。
说是庄子晚年丧妻,朋友前去吊唁,看到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很不雅观,手还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也不招呼朋友。
朋友不解,斥责询问,庄子就回答说:
“妻子去世,我肯定伤心,然而她的生和死,都是在恍惚的境域之中变化,像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她已寝卧天地间,我若哭哭啼啼,就不能通达天命,所以不哭了。”
这则故事是表达庄子对于生死的乐观态度,也暗含了他的人生境界。
但若结合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和典故,就能知道,庄子当时是假旷达、真悲哀,悲歌当哭而已。
舒尔讲这个故事,是简洁翻译的古文,主要是借其中的人和事,来表明不同的自由选择。
和李白、陶渊明不同,庄子和他所代表的道家,其追求的“自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与道合一之境。
这既是一种境界,也是自主的选择,舒尔用的第四分身,正是源于道家的庄子,是谓学习。
而学习,就表明了有不足之处,第四分身肯定比不上庄子。
他选择的自由,是与星辰同在,无喜无悲,观察研究万物轮转,追求思想境界的升华,还有轮回和因果的奥秘。
什么官场权力斗争、社会人情世故、亲情友情羁绊等等,全都是星辰宇宙的轮回演变,他只会静静旁观思考,不会身入体验。
……………………
“读书人还真是爱讲内涵,一句话几层意思,累不累呀?”
想起老爸前些天说的三个例子,梦梦就很惆怅。
在她看来,事实很简单,第四分身就是有了心,和第三分身的死心刚好相反。
什么为理想所困、被迫无忧无虑、追求人生意义等等,全都是正确的。
强行拿自由来作为标准,算是以片面看全部,只能勉强说得通。
而且,她也在追求自由人生,当然不是那三种,相比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