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海军构想1条大河东流

作者:马脸微漾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脚步,一步步这样向着重建大明的方向走下去。

既然如此,他就不能也无法做到什么事请都要遮遮掩掩!

“来,关先生,你先看看这是什么?”

说着,孟远将手里的无人机成像仪交给了关望春。

关望春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成像仪,一时间有些不敢入手。

孟远一笑,直接打开里面的画面,让他凑近看了起来。

原来,早在发现这片水泊以后,孟远就有种预感,像燕山这样的茫茫大山,如果有如此大的水泊,一定也会由此衍生出几条小溪小河,像无数的河流那样一路从这山里冲向山外,并最终与大江大河合流,汇入广阔无垠的大海大洋。

所以,在平定了战事,并在根据地的大生产大发展一天天走向正规后,孟远便独自带着李拾柴一个人,顺着水泊一处自然缺口泄流的方向,一路追踪了下去。

两人走了两天一夜后,终于发现从水泊一路泄流而下的涓涓细流,在一处相对平缓的谷地,渐渐形成了一条蜿蜒的河溪,在这片谷地盘旋,洄流。

而这时,不用再沿着水流的方向,就能以一双肉眼清晰可辨地发现,一条完整的大河,到了此处已经正式成为了一条真正大河。

既然已经从涓涓细流,到此成为一条足以杨帆远行的大河,这第一次的大河探源,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当然,孟远并未急着返程,而是拿出帐篷,又在这条大河正式起源并形成大河之处,多逗留了几天。

这几天里,他和李拾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只专注于各人的一件事:

李拾柴专司警戒,并负责每天一日三餐。

孟远则除了吃饭睡觉,每天都只抱着一部无人机成像仪,不断放出无人机,以接力方式从大河形成之处,沿着大河两岸,顺着河流方向,一路追寻下去,同时一路采拍,将大河所经过河川地貌,两岸风土,全都形成了实时图像。

当然,在没有后世卫星组网形成的强大数据链支持下,无人机的活动范围和里程,是必然会有极大限制的。

所以,在将无人机八十公里作用里程用到极限后,孟远就收回了所有无人机,开始准备回城。

八十公里,是大明的一百六十里地还要多。

这个里程长度距离,几乎已经是这方燕山余脉,到山海关的一大半路程了。

在最后一个架次的无人机飞行中,山海关雄伟的轮廓,已经清清楚楚地显露在孟远手中的成像仪上。

于是,孟远又将无人机放到了极限高度,使得山海关在无人机的高空俯瞰之下,显得更加轮廓分明,清晰可辨,连方位、地形地貌甚至风土人情,都看得隐约可辨。

与此同时,无人机自动测距,也将剩余的里程数反映了出来——

十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