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道路、水渠,难得的是他除了该收的赋税以外,从来没有巧立名目的祸害地方,也没有立过一条苛捐杂税的规定。
不是他爱惜百姓和体恤民力、也不是他清正廉洁,而是他知道老百姓身上没有什么油水可榨、瞧不上那点蝇头小利,他的胆大比其他的贪官污吏还要大,只因他贪的是朝廷之财。
这位一直在秦州当官的元使君在第一任刺史的头一年,正好赶上秦州大旱。那年的旱情其实并不严重,但是秦州薄弱的底子还是让大部分百姓饥寒交迫。
于是作为一方刺史的元善理所当然的上表请求朝廷赈济灾民,他的奏疏文采斐然,将秦州并不严重的旱灾渲染成赤地千里、易子相食的凄惨景象。
其实这也是很多地方官员惯用的伎俩,一些在远离朝堂中枢、穷山恶水之地当官的官员,在地方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只要有机会向朝廷索要钱粮的机会,便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最后有一半落到实处,已经算是相当清廉了。
另外,地方官员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向朝廷申报工程建设,一旦朝廷批准下来,他们在建设之时只供民夫吃喝即可,其余钱财尽皆收入囊中;当朝廷派官员前来验收工程时,只要看到工程如期完成、质量也不错,而且又没有闹出什么人命,于是理所当然的通过了;就算验收官员认真详查,但他们面对的“民夫”,永远是地方官员安排好的托儿,如此一来,朝廷哪里知道施工的过程?
元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旱灾那年写的奏疏到了朝廷之后,杨坚二话不说便拨付大笔钱粮赈济灾民。当时杨坚正忙着对付突厥汗国、急着治理南陈大地,哪有精力关注秦州灾情?况且秦州离关中那么近,他做梦也想不到元善胆敢在眼皮底下搞鬼。
结果元善只是象征性地发了一点赈米,大部分赈灾物资都被他贪墨了。
元善尝到甜头以后,第二年没有灾害也照报不误,不知朝廷已经免去他们赋税的百姓继续上交赋税,这样一来,百姓缴纳给朝廷的赋被元善截留了、朝廷拨下的赈灾钱粮也被他截留了。
他上贪朝廷、下贪地方,一时间肥得流油。
秦州本来就是元家固有的势力范围,地方官员原本慑于国法,不敢贪墨什么。可是一见刺史带头贪墨、胆子比天狗还大,他们又还怕什么?
固然有些官员想保持廉洁,但谁家没有三灾五难、谁家没有贪财之辈?只要他们有个亲人收了一点好处,那便元善最有利的把柄,使官员们想回头都难了。
元善也知道要维持这种局面,必须使手下都同流合污,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吃独食。一时间,整个秦州地方的官员全都成了贪污大网中的一分子,即便有些有良知的官员想要洁身自好,最终也不得不向贪官屈服。
旁人都贪你不贪,谁与你共事?谁与你当朋友?而且升迁提拔全凭上司的考语和推荐,皇帝哪认得你一个基层官员?谁想独善其身,就会遭到从上到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