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初代流量的改造

作者:李济海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轻舟微微一笑,放下了些许的不快;

王家未这次把老马坑惨了!

当然了,正确的说,应该是阿里接受了墨镜王的全方位指导,完美实现了用资金买经验,用市场换下限的既定目标;

投资近4亿,而摆渡人的票房,虽然才上映4天,但猫眼却给出了不超过5亿的预测,堪称本年度第二大巨亏的电影;

仅次于华艺的《摇滚藏獒》;

想通过改编著名小说,再以大数据的方式锁定目标观众,进而改变影视行业的常规宣发模式,阿里还是想的太美好了;

电影产业的规律,还真不见得就是”好电影就能赚大钱“。

电影可以分成赚钱的和不赚钱的,但这个跟所谓”好电影“还是”坏电影“还真没有必然因果、逻辑关系。

有很多很好的电影赚钱了,但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好电影赔钱了。

反过来也一样。

可能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了一面,就以为电影只要”好“就能赚钱。

即使是部”真好“的电影,是否赚钱也只占了不到50%的因素。

因为一部电影赚钱于否,第一不是看影片质量,而是看影片投入,制作投入和市场投入,以及市场目标,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

明确了投入和市场目标,才有回收计划。

然后后面根据影片定位和内容,要知道怎么”卖电影“,就是宣传营销和发行环节,这块至少占50%。

所以,各种因素了解清楚了,反正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出结论说:电影产业规律是好电影赚大钱。

好电影对观众和创作者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所以为什么优秀的作品总是集体出现,一拨一拨的。

至于产业和市场是另外一个问题。

那为什么还有大量的很烂的电影被制作出来?

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不只是国内如此,全世界都一样,电影诞生以来就是如此。

最早一分钟的电影,在一个小盒子里放,只能一个人趴上去看,用的是爱迪生的专利技术,里面啥内容?看女人脱衣服而已,一个镍币看一次。

这一分钟微电影是否烂呢?无数、大量被生产出来。

电影是个比较贵的产品,还是个不太容易形成质量评估标准的文化产品。

只要有人愿意出钱,那就拍呗。

至于最后电影是个影史经典还是烂片,这个就不好说了。

现在电影史上不也经常给某个老片翻案嘛。

特别是国产电影,其实是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的。

要知道去年中国电影产量700部,今年肯定更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人,一种是不太在乎回收,玩一把,还有一部分不知道怎么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