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陈潇不过是个本科生而已。
陈潇觉得不好意思,团队可以没有这样觉得。
他们对陈潇的这一次新的治疗方案十分惊讶也十分好奇。
这就是科研的魅力。
大家都把这一次和陈潇合作的机会当做是学习的过程。
陈潇经过详细的计算,得知健康的人体每分钟需求的氧气是200~300ml。
安静的时候需氧量比较少,运动的时候比较多。
这一点氧气看起来很少,但是对于整个红螺菌和蓝细菌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经过基因剪切之后,菌落的代谢氧数量有所增加的,但是针对每分钟200到300毫升来说还是不够。
陈潇进行测算,以菌落全部存活为前提条件,大约一立方厘米每分钟能够产生2毫升氧气。
也就是如果保证患者基本能够存活,那么整个菌落的体积不得少于100立方厘米(标准浓度下的100毫升)。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最好是有一定的几率和效率的。
并不是一定有氧分子进入,那么血红蛋白就绝对会与其结合。
也就是说,所需要的菌落必须远远大于一百毫升,这些的标准菌液不能够集中在某个静脉处(静脉含氧量少,更有助于气体交换,肺动脉和肺静脉恰好相反)。
最好的办法是分布在身体连接微静脉的毛细血管处。
只有这样,菌落才能够不断的代谢产生氧气,并且和血红蛋白结合。
这一个难点解决了,还有几个难点比较麻烦。
电子!
基因改良后的菌落需要捕获电荷作为能量,人体本身是不带电的,就算是血液系统里面有微弱的电荷,这也没有办法利用。
唯一的方法就是在整个血液系统中创造电荷,这种电荷既能够被微生物利用,又不会对人体的正常生命体征产生影响。
陈潇只有选择毛细血管比较丰富的地方或者是组织,在分布布局菌落的同时,增加生产电荷的微小电极。
最后两个问题。
菌落是否会被免疫系统攻击,以及代谢的产物是否被人体吸收。
当看着治疗前的这一切问题之后,夏国科学院的医疗中心的人已经懵了。
陈潇行云流水的操作,和对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讲解,完全出乎了众人的预料。
陈潇指出这些问题,也说明了陈潇的这种治疗方法并不是凭空而谈,而是有细致和精心的准备。
最后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比较好解决。
第一个问题,陈潇在当初做实验的时候就借鉴了皮藓类真菌在人体皮肤上附着病体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