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大唐旬报》和《学子周刊》要求用白话写作的事情了,纷纷向《文华月刊》投稿。
他们不是没有想过自己办报刊,《大唐旬报》不过才发行了两期和一份特刊,其大名在长安已经是人尽皆知了,其影响力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人们都被旬报的内容说吸引,可以说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报刊乃是一种影响舆论的重要方式和工具,看到其价值的人有很多,但......看到好处却吃不到的感受相当的让人纠结。
印刷术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雕版印刷早就有人想到了。
大唐第一书店的书籍和《大唐旬报》明显使用类似的方式印刷出来的,可真当有人去尝试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制作书籍时,他们尴尬的发现自己虽然弄出了质量还不错的书籍,但是其成本居然比手抄书的成本还高,根本不可能大批量的低价印制书籍。
导致成本奇高原因他们也清楚,无非是纸墨和雕版的成本太高,只不过他们也是到这些问题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所以也拿皇帝没办法。
正如李元喆所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几种刊物都是老子印刷的,你们不认也得认。
技术上的代差有时候真的很让人绝望。
从另一方面看,无论是世家人还是出现在朝堂上的正统儒家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会去主动缩小阶层之间的鸿沟,推动印刷技术的进步对他们没什么好处,只能任由李元喆凭他的性子来。
李元喆这正是对自己手中的技术有着绝对的自信才敢无视他们的要求。
不管双方在《文华月刊》如何撕逼,都不是李元喆所关心的,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工业区的建设进度。
阎立德到东宫向皇帝汇报了这段时间的工业区建设情况。
他说道:“今年春天气候干燥,多日未有雨水降下,工业区的工程施工进展顺利,砖窑、水泥窑和石灰窑的主体已经建成,按照陛下的要求,所有的耐火砖优先供小高炉使用,所以第一期的三座小高炉已经完工,等更多的耐火砖烧制出来,其他窑口也会很快建成,木工坊、水锻坊等工坊已经建成,只等陛下的器械到位便可完成,预计再有月余时间工业区即可投入使用。”
“你做的很好,朕很满意。”
李元喆先是肯定了他的工作成绩,随后问道:“朕要从将作监和兵器监调人到工业区充填到各工坊去,你们将作监能出多少人?”
工业区只有工坊和机器还不行,还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工人才能开工,大唐手艺高超和经验丰富的匠人基本都是被“番匠“制度给集中到了将作监、兵器监和各级官府的营造机构之中,他想要找工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这些机构下手,现在他需要的人手还不多,从将作监和兵器监要人就可以了,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这两个机构的正常运行,所以他才有此一问。
闫立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