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是不想来的,实际上如无必要,朝臣没人愿意私下里觐见皇帝。
因为李元喆的脑回路真的有些不正常,思维跳脱的厉害,往往是正讨论着某地的水利工程,没说两句可能就被他把话题引到了西域的经营上,也可能正说着某地的灾情该如何处理,下一秒李元喆可能就把话题扯到了各地学堂上了,总之和他聊工作是一件很累心的事情,所以一般情况下如非朝堂奏对三省六部的官员多是通过奏折与他沟通的,极少有人愿意私下里去找他商讨国家大事。
其实这也不怪李元喆,他只是习惯了后世的那种思维方式,认为处理事情要讲求效率,而不是一堆人磨磨唧唧的开会商讨,有了对策就去做,最多就是三省六部在下面商量着解决,他要的就是一个结果而已。
在最短的时间了处理最多的事情既高效又省心,多好?
但问题在于他的一系列改革让手下的人有些看不懂,臣子为了少犯错不得不事事向他请示,无意之中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领导和团队还处在磨合期,双方的默契还要进一步加强。
房杜二人到含光殿的时候,李元喆正在检查几个孩子的功课。
李承业、李承鸾和李丽仙三人在李元喆离开琉球之前就跟着李元喆学习了不少后世小学的知识和常识,李元喆后来又让人给他们带了新编的基础教材,还派人专门教授他们,李元喆极其重视几个孩子的教育,准备请幸存者来继续教他们知识,所以等他们身心调整好了之后立刻开始检查他们的学业,好做到心里有底,方便请人专门教授。
他以为没有自己督促,几个孩子可能没把学习放在心上,没想到一番考试下来,几个孩子的成绩都还不错,尤其是李丽仙,基本是达到了后世四年级的水平。
李承业和李承鸾哥俩儿的水平差不多,四则运算已经很熟悉了。
看来他们的母亲没少监督他们的学习。
李元喆很满意,正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