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偏偏在占据麻城这个小县城后被如此评价,不能不说麻城对张献忠具有极其特殊性。
而且用“声势复振”还一点都不夸张。
那他到底得到了什么?
这不得不从张献忠的兵力结构和麻城的特殊性谈起。
其实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别的什么农民军,他们军事力量的核心与精锐从来不是什么裹挟的民众,而是投降的官军和老匪,并主要是官军。
普通大众对他们来说大多只是消耗品和充数壮声势的,他们既没有精力训练他们,也一般不懂得如何训练他们。
李平对张献忠占麻城前的军事实力有过估计,就是精锐不过千,而且这个精锐还不是一直跟着他的老兵,而包括了大量新投靠他的且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官军降兵。
别忘了,几个月前的桐城一战,张献忠好不容易又聚集起来的一帮兵马差点损失殆尽,连其手下最勇猛的将领养子三鹞子王兴国都直接被斩杀,甚至他本人也差点被黄得功活捉。
也就是说,真正哪怕跟在张献忠身边稍长一些时间的精锐老兵估计连百都不过。而那些后投靠的官军降兵,无论数量和训练水平上都十分有限,精锐能战者也是少之又少。
如此,张献忠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桐城之战结束后,张献忠仍能继续不断克城的原因也不是他的部队兵多和战斗力强,而是成功的偷袭加上幸运的每次都有人向他们反水。
也因此,张献忠的部队才会连许文岐都看不起,并蔑之为乌合之众。
但麻城让一切都变了。
麻城起事的里仁会核心力量是梅之焕训练的私兵。
钱谦益在《梅长公传》中谈到:梅之焕“用军法部勒材官乡人子弟僮奴,……畜养赣儿数百人为正兵,备出战;收无籍恶少为游兵,资应援。”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军法”二字,说明这支部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而且还是严格的训练。
而且,自梅之焕始。麻城乃至黄州、蕲州,各地官绅地主多行仿效,聚家丁、族人于山寨自保。一时间,大别山南北涌现数百座山寨,最著名者有蕲黄四十八寨。
据说梅之焕在世的时候,无数大匪和农民军在经过麻城时全都绕道而走,就是害怕麻城强大的私兵武装。
蕲黄四十八寨,在最后发展为江淮七十二寨。这些山寨始则御草寇,继则拒清兵,风云数十年,此蹶彼兴,直至康熙十三年才被于成龙最后剿灭。
此种现象甚至也吸引了欧美汉学家的眼球,并专门写书论述。
张献忠进入麻城后,据说降者达五万七千人。
他不仅得到了里仁会和直道会的力量,原围攻麻城各权贵和豪强们的武装也很多都降了,同时周边一些骑墙状态的武装也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