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雨之后,苏轼找到了已经将摊子发展成铺子的陈祎。
“明心小哥儿,可知城里何处有医馆,小儿叔党,染上了风寒……”
还没等苏轼把话说完,店里的学徒们都乐了,把苏轼搞得一头雾水:“这……”
“苏先生,我家先生是黄州城里数一数二的名医,不信,您可以出去打听一下……”
虽然陈祎没有将医学奉为主业,可架不住左邻右舍的,总有个头疼闹热的,时间一长,陈大神医的名头就在黄州城里传开了。
见苏轼愣愣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陈祎苦笑着从柜台下面拉出自己的行医箱子,走出了柜台。
儿子的感冒倒不是大问题,一副汤药就解决了,可眼瞅着年关将近,苏轼的脑袋重新大了起来:年货的问题还没解决呢!
大宋年间,二师兄因为是非根的问题,骚气特别重,吃的人少,而且因为烹饪方式简陋,更加不受欢迎。
这个年代,最主流的肉食是羊肉。
可羊这东西,是吃草的,生长比起二师兄,实在是慢太多了。长得慢,供应相对稀少,价格自然就贵。
黄州本地,倒是鱼米之乡,可周围的湿地星罗棋布,不太适合养羊,因此肉价自然比其他地方更贵。
苏轼是摩羯座的,不太喜欢求人,因此就算是年底年货没着落,也好意思不开口,就是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