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此,陈祎却乐呵呵的:终于得到机会,可以试验一下自己的“大·送葬术”对苦主是不是也有效。
而实验的结果让陈祎有点意外:脑袋里的桌面上多了一大批“阅后即焚”的小电影。
1917年夏历十月,游遍了大半个神州的陈祎来到了佛山。
来佛山,自然是为了学习咏春拳。
前世,陈祎就一直有一个疑问:咏春拳的寸劲和形意拳的暗劲到底有什么区别。
来到副本世界之后,陈祎已经学了形意拳,练了十五六年,练出暗劲来了,因此对咏春的寸劲就更好奇了。
到了佛山之后,陈祎靠着“阅后即焚”小电影学会的蹩脚粤语,很快就找到了正在教咏春的咏春拳师吴仲素。
在子弹为王的时代,功夫本就已经有没落的趋势了。而需要一对一教学的咏春,学的人更是少的可怜。
为了糊口,咏春拳师们不得不将学费定得很高,这样的学费,也只有少爷才付得起,因此,咏春拳在本地也被称为“少爷拳”。
花了几根小黄鱼之后,年俞三旬的陈祎,成功地靠着一张憨厚朴实的嫩脸,混进了吴仲素的“少爷拳”培训班。
当然,教完学费之后,陈祎的腰包基本上也快见底了。为了过得滋润一点,陈氏铁匠铺,在佛山重新开张了。
作为神州四大名镇之一,佛山的冶铁业本来就十分发达,近些年冶炼有所衰落,可在这里开铁匠铺,自依然要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
陈祎倒是不担心竞争,而且也没打算靠打铁来致富。
陈氏铁匠铺的生意是从给邻居磨剪刀菜刀开始的,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免费磨剪刀和菜刀,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当然,第一批顾客跟陈祎说的第一句话都是:“后生仔,为啥要浪费钱学少爷拳?”
这时,陈祎总会无奈地抬起头,尴尬地笑笑:“好奇,而且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总需要有点倚仗。”
呆的时间长了,陈祎那一口蹩脚的粤语,也终于流畅起来。至于学拳,陈祎并不是太着急,只是跟着其他的同窗一起练最初级的套路,小念头。
当然,陈祎这样倾尽家财学拳的“憨货”,在一众同窗中间是很扎眼的,一帮比陈祎小了十几岁的同窗在练功之余,都喜欢跟陈祎开玩笑。
陈祎是谁,活了百年的老油子了,自然懒得反击,这让一群富家少爷很失落。而这群少爷们也不敢作弄陈祎,生怕引起作风正派的师父吴仲素的反感。
就这样,陈祎和一群富家少爷成为了两条平行线,并行但却没有交集。
陈祎也想一直维持这样的状况,可惜天不遂人愿:1918年春,佛山爆发了流行性感冒。
刚开始,陈祎也并没有在意,直到出门时发现周围咳嗽的人越来越多,这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