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5章发展下线下

作者:曲末殇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缩短了新兵和武术大师之间的技术差距。

很多武术在发展前期,对于研习者的要求实很高的,医武不分家,对于人体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将功夫练到深处。

很多武术名家,为了生存或者一些别的东西,为了扩大影响力,只能降低武术的学习门槛,以便广收门徒。

到了和平年代,武术名家们再次对武术做出了修改。

以前,武术有两种,练法和打法:练法就是练套路的,自然不会对和谐社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打法,打法,一打就犯法,很多武术家怕徒弟学到之后惹事生非,只能敝帚自珍……

虽然陈祎一直都不想承认,可国术的没落,却是时代造就的必然,就算没有日军侵华,国术也必然会随着另外一个和平年代的崛起而没落。

大势不可逆,天命不可违。

陈祎总算是对葬仪令背面的警语有了几分明悟。

而陈祎“逆天”教授李森咏春拳,除了李森的资质不错之外,还有点不太单纯的小目的:想将李森培养成自己的帮手。

用陈祎的话来说,就是:“李森的这一身偷盗技术,荒废掉实在是太可惜了。”

陈祎教的是正儿八经的咏春,这就注定了林森的习武生涯将会是曲折而漫长的:学咏春时师父那些考察人品的手段,陈祎又原封不动地用在了自己徒弟身上。

扎了十几天马步之后,陈祎打发李森去贫民窟体验人间疾苦,还美其名曰“品味生活”。

“天大地大,师父最大。”

面对强势而又暴力的的师父,李森只能默念“菩萨保佑”,换上了破烂衣服,往脸上抹了锅灰,只身投入了丐帮的乞讨大业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陈祎种在院子里的春玉米丰收了。

都说家里有粮心不慌,可陈祎却高兴不起来。

虽然新华社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可陈祎还是从日租界发行的一些报纸中发现了一些端倪:西北减收。

缺衣少食,旷日持久的扫荡,再加上日本人铺天盖地的投诚奖励宣传,如果不是知道抗战的最终结果,陈祎自己都不敢相信红党能从这样的绝境中奋发崛起。

虽然陈祎一直都相信革命队伍意志坚定,可有些事情,并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陈祎已经执行过好几次锄奸任务了,可当看到张恒发过来的人员资料时,还是有点吃惊。

目标袁林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基层干部,家境殷实,学过武术,还上过大学,参加过学生运动。

以中秋回家探亲的名义离开的根据地,逾期未归,等组织发现时,这位已经出现在天京卫的治安维持队伍中了。

虽然陈祎一直都将大浪淘沙挂在嘴边,可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有点难以释怀:后退一步,就已经踏入深渊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