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2章国粹·京剧·转行

作者:曲末殇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经过一番观察,陈祎发现小伙伴长庚的处境,并没有老东家说的那般危险:长庚是三庆班副班主陈金彩的嫡传徒弟,基本上就是被作为下任继承人来培养的。

陈祎暗暗地松了口气。

“水生,你怎么来了?”

长庚见到一向喜欢窝在厨房里的小伙伴,竟然来了戏班子,有点意外,声音中难免带上了一起惊喜。

陈祎笑了笑:“我已经从菜馆辞工了。”

长庚一愣,随即苦笑:“水生,何至于此?”

“少东家,”陈祎瞥了一眼正在朝长庚招手的同龄人,笑了笑,“那边有人找你。”

“你先在这里等着,回头我过来找你……”

目送着长庚回到排练的队伍中,陈祎笑了笑,自顾自地在园子里晃悠起来。

跟京剧大拿的未长成版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陈祎已经不是那个连净和生都分不清楚,两眼一抹黑的门外汉了,站在三庆班的园子里,最起码能听出排练用的二黄的板式了。

京剧有一个别称,皮黄戏,指的是京剧的两个腔调,二黄和西皮。

二黄起源于南方,节奏凝重,一般都用来衬托人物的内心。西皮起源于梆子,节奏明快,一般用在辩论和过度的叙事中。

像是陈祎所知道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用的是二黄调,而“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那一段,用的则是西皮调。

很快,陈祎就被一个声音高亢的净角,也就是大花脸,给吸引住了。

这位唱的倒是没什么问题,不过让陈祎意外的是,这位的唱腔中带着浓厚的秦腔味儿。

秦腔是吼出来的,这样的腔调在整个院子里自然十分吸引人。

乾隆喜欢折腾,在世的时候,自然会有许多艺人想要卖货于帝王家。乾隆中期,在我大清朝流行了多年的昆曲没落,这给了其他剧种崛起的机会,也就是这个时候,秦腔艺人进京。

只是后来,秦腔的扛把子艺人魏长生搞“三俗”,被逐出京城,群龙无首的秦腔艺人只得投奔刚刚崛起的徽剧戏班。

“我说长庚嘴里的那一股陕西腔是怎么来的,源头原来在这里?”

闲逛的同时,陈祎也没忘了自己的使命:咱可是来当经纪人、兼保镖、兼生活助理的,安全自然排在第一位。

晃悠了一阵子之后,陈祎打着自家少东家的名头,开始跟院子里的一些杂工打听消息。

首当其冲的是那个赏了“水生”一板砖,给陈祎创造了机会的学徒。

“你说宝胜呀,早就被开了……”

京城的百姓都有八卦天赋,不用陈祎开口问,这位打扫院子的扑工就巴拉巴拉地将事情的前前后后讲了一遍……

听完,陈祎嘴角微微扬了起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