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这已经是陈祎第二次见到自己的老伙伴急成这样了,上一次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
灾难终究还是过去了。
大灾过后,深感精力不济的程长庚正式向朝廷请辞,并推荐杨月楼担任下一任精忠庙庙首。
1879年夏末,程长庚最后一次参与三庆班的公开演出。演出到了一半,已经六十八岁的老程收到了四喜班的“外串”邀请。
四喜班的人走后,程长庚泣不成声,一辈子的努力,终于是有了收获。
第二天,程长庚破例唱了一出《洪羊洞》,演的是以死殉职的杨六郎……
1880年年初,程长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祭奠之后,陈祎不顾程家人的劝阻,带着将近八十年的美好回忆,离开了京城,直奔苏杭。
在路上走了两个月之后,陈祎就生出了万般感慨。
纵然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清末中兴四大名臣用力地拉着,大清这架破马车,依旧面临散架的危险。
虽然眼下勉勉强强还撑着,可也只是半死不活的,而李鸿章和左宗棠,更是被清政府当成了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就扔到哪里。
左宗棠一路升迁,跟在左宗棠身后负责钱粮以及后勤的胡雪岩,也跟着沾了光,混上了二品顶戴,承包了四个省的财政收支运作。
春风得意马蹄急的胡雪岩,将目光投向了生丝,在上海创办了缫丝厂,投入两千万两白银收购生丝,企图垄断生丝生意。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不外如是。
只是,身居高位的胡雪岩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祖国是外国人眼里人尽可欺的弱鸡。
1883年,中法两国战事一触即发,再加上意呆利生丝大丰收,受此影响,生丝价格一落千丈。本来还打算囤积居奇的胡雪岩,花高价屯下的生丝砸在了手里。
一个生丝原产国的生丝寡头,被外国人玩死在自己家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要放在后世,不用胡雪岩开口,一旦生丝价格暴跌,国家必定会启动政府保护机制价,利用政府保护价硬生生地将生丝价格抬起来。
然后,给丝绸纺织企业提供大规模的生产不住,进一步推高生丝价格。
紧接着,商务部就会对生丝丰收国启动反倾销侦查,征收反倾销税,征到丰收国的生丝价格没有什么竞争力为之……
而大清朝显然不是我兔,不会为了区区一名“囤积居奇”的商人,白白浪费国帑,反而是给了已经落入深渊的胡雪岩一闷棍:启动了对胡家资产的调查,以防胡家资不抵债。
更过分的事情还在后面,没过多久,清廷向胡雪岩的恩主左宗棠下令,追缴政府的借款……
而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