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5章国粹·书画1·再下1城

作者:曲末殇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然,陈祎也只敢在心里腹诽一下。

眼下可是乾隆年间,蚊子玉最狠的年代:为了押韵将“浊”排到“清”前面,都会掉脑袋,更不用说当皇帝这样逆天的话题了。

可陈祎占了人家儿子的身子,欠下了大因果,不能不还。

最后,陈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策略:在背后出谋划策可以,真刀实枪地在商海里肉搏,不行!

跟便宜老爹老哥纠缠了一阵子之后,陈祎又回到了城外的钱家别院:为了“勾引”陈祎下海经商,这座大院子已经被划到陈祎名下了。

“老钱和大宝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呀!”

陈祎笑得很得意。

闲暇之余,陈祎开始研究石涛的画作。

虽说石涛是高翔的师父,可师徒二人的绘画风格并不一致。

高翔的画作大都以梅来竹菊为主,充满了田园气息;而石涛的作品,大都是风景,画风灵活风生动,用后世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小清新”。

不过,同样是风景,石涛的画作比眼下主流的娄东画派的王时敏等人,多了一丝真实。

至于真实的来源,陈祎猜测可能跟石涛的经历有关:漂泊半生,却流连于路上的景色,一路写生,一句作画。

落魄,但却并不落寞,身孤,但却并不寂寞,恐怕就是对石涛最真实的写照了。

而且,石涛的画中还有一点,让陈祎有点意外:石涛的山水画比较偏向于西方的写实风格。

尽管陈祎接触过的国画山水并不算多,可也知道主流的国画有一个特点:移山换景,曲水造峰。

很多时候,国画的画家为了追求意境和效果,往往会采取叠景的手法,把多个地方并不相连风景“捏合”到一起,形成连贯的风景,以追求“峰奇”、“路险”、“水绕”的效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国画的“移山换景”,到了近代,也成为了某些人攻讦国画地方:“没有西方的油画写实”。

对此,陈祎也只能说:胸中有丘壑,笔下有山水;会看门道的看门道,能看热闹的就只能看热闹了。

高翔留下来的石涛的画作并不是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只有一两平尺小品,可就算如此,陈祎在有太祖神技配合的情况下,还是消化了很久。

乾隆十四年,也就是1779年,爱新觉罗·瞎折腾皇帝·涂鸦圣手·弘历终于还是发出了“我要四处流窜作案”信号,为此还不要脸地连下了两道不要碧莲的诏书:江浙一代的老百姓都十分想念俺,俺要去康康……

信号一出,江浙一代从高官到平民百姓,脑袋全都大了:你爷爷南巡的时候,已经刮过江南一层地皮了,你这孙子还想再刮一遍?

虽然大家都很头疼,可在封建时代,面对皇帝还是弱势的一方,而乾隆时,皇权的权威更是已经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