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办媒体。
铅活字印刷术、造纸术也需要整出来。
这两样技术,就交给了传媒集团,并且还给了他们一定金额的资金,让他们就在都城附近建立一家造纸厂,建立一家印刷厂。
传媒集团光引导舆论那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盈利手段,这才是长久之计。
给他们这两样技术,他们满足自家用纸和印刷需求之外,还可以揽一些别的活,那就有了盈利的能力。
至于广告什么的,至少报刊创办两三年之内不要想。
社会上根本就没有那种风气,带不起来。
想要带起那种风气,还得靠方浩的工业集团,等工业集团的那些工厂都投资建成之后,那就可以在这家的报刊上刊登广告,引起那样的风潮。
给他们一年的时间来创办这四份报刊,看起来时间好像挺充裕的,真的要做起来才知道,时间太紧凑了。
工业集团那边,方浩倒是没有弄出太厉害的命名,就叫太丘工业集团。
首先要成立的就是水泥公司、钢铁公司、煤炭公司。
这些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指明方向,以太丘国现在的工艺水平,也能够凑合起来。
发展工业,方浩首选的就是基础建设方面。
不过这个要和挂靠在工部的基建办公室对接,需要有工部的批准,这样才能获得开矿权。
当然,开矿权也是需要承包的。
免费确实可以拿到那些权利,但是免费的东西,只是当时爽快,以后会有很大的麻烦。
太丘工业集团和朝廷签订的矿业开采协议,一签就是一百年。
集团目前还没有勘测矿产的能力,承包的都是已经在开采的矿山。
培养勘测人才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等到培养出了勘测矿产的人才再开始采矿。
那耽误的时间太多了。
能够用钱解决的就用钱解决。
只是给工业集团承包矿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方浩就支出了白银一千万两。
不过,集团也因此取得了太丘国境内多处矿山百年的独家开采权。
每个省都有太丘工业集团的矿山。
每年那些矿山给朝廷贡献的利润并不高,方浩愿意出那么多的资金承包,他们当然也不会拒绝。
卖是卖得有那么点便宜,不过当官的并不觉得自己吃了亏。
这卖的是一百年的开采权,折算下来每一年的开采权就那点钱,当然很便宜。
可是他们这些当官的又当不了一百年的官,钱却收到了一百年的钱,他们觉得自己赚得很。
要说亏也是以后当官的亏,因为以后没得卖了。
那么多矿山,工业集团也没有那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