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被屏蔽了正在尝试解禁

作者:过关斩将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虽然不算肥沃,但是却有很多河流,农田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灌溉,因此曾岭县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县。

以农业为支柱的县,往往就意味着贫穷,曾岭县也是如此,经济在整个青河地区排名倒数。

曾岭县没有什么工业,地底下也没有埋藏矿产,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是交通要道,想要发展起来,只能靠种地。

然而单纯的种小麦,顶多让农民填饱肚子,想要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毫无可能的,于是曾岭农业部门便开始鼓励农民种植一些可以卖钱的经济作物,比如大蒜。

大蒜是人们日常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而且还能入药,就经济效益而言,种大蒜肯定要比种小麦好的多。

曾岭县派出了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推广大蒜种植,于是便有一小部分的农民开始转钟大蒜。

种大蒜可以卖两茬,一茬是夏天成熟时的蒜头,另一茬则是每年四五月份割掉的大蒜花茎,也就是我们吃的蒜薹。

在蒜薹成熟时,割掉蒜薹,大蒜从土地里吸收的营养,就会供给蒜头,可以使得蒜头生长的更大。

蒜薹是一种季节性蔬菜,而且在当时的价格还不便宜,八十年代以前,国内的大蒜种植量一直不高,因此蒜薹的产量也不高。所谓物以稀为贵嘛。

在八四年,曾岭县的蒜薹收获以后,卖往京城或者沪城那种大城市,每斤的售价能达到五毛钱,都快赶上半斤猪肉了,绝对是蔬菜中的奢侈品。

这一年种大蒜的农民也都赚了钱,有的农民靠着买蒜薹,盖上了新房,娶上了媳妇。

其他农民看到蒜薹这么赚钱,也纷纷改种大蒜,整个曾岭县大蒜种植量瞬间提升了上百倍。

蒜薹的产量上去了,价格自然也就下来了,想卖五毛钱一斤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对于农民来说,哪怕是卖一毛钱一斤,也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一毛钱一斤的蒜薹,肯定是能卖出去的,这个价格运到大城市,会遭到疯抢。

但关键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车辆运输。

去年蒜薹丰收时,种植面积还比较少,曾岭县临时找了些轻型卡车,又从一些企业里借了几辆车,便将蒜薹运到了沪城。

到了八五年,大蒜面积猛增上百倍,蒜薹的产量也增加了上百倍,运输就成了大问题。

蒜薹这种蔬菜有一个特点,可以拿去冷藏,解冻之后对口感的影响不大,在未来,蒜薹是蔬菜冷藏业种储存量最大、储存时间最长的蔬菜。

但如果不进行冷藏的话,蒜薹会很快的烂掉。而且蒜薹大规模成熟的时间本来就是在五月份,天气会越来越热,蒜薹腐烂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压根就没有蔬菜冷藏行业,一个县能有一两座冷藏仓库就算是不错的了。曾岭县这种穷县区,根本没有冷藏仓库去储存蒜薹。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