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六章 思维的顽疾

作者:南非巨头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你和你爱我、你我爱的意义不同。

需要遵守严格的结构。

但如日语等,我你爱,你我爱都是一个意思。

这些语言习惯本身,这些语言内的语法、词义,以及发音长短,都是一段历史记录。

而语言用法,也会影响人的习惯

如果表达是否判断的词放在句子的最后,以“我要杀了你,不是”为例,那么人们在生活之中,就会习惯于听完句子再说话。

这种语言习惯,会导致人的性格会更耐心,又或者更阴险,开玩笑的习惯也会发生变化。

而作为对话的另一方,第三方,也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

然而,据尧言所知,这些知识都是已经相对落后的理论了。

虽然不是过时,但缺失了其他的理论作为补充,本身就能够造成很大影响。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一个人的记忆,一个人的世界观,同样会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

一个人所具备的各项事物,各种经历,不是孤立的。

人们习惯于简化,习惯于把自己认为是“不必要”“可以省略”的东西省略掉。

但更可怕的是,简化的标准,他们往往自己在做出简化行为的时候并不清楚是什么。

这本身也是人类身体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而形成的“最优结构”。

如果每次思考都要把各种名词都详细地过一遍脑子,尽管能够保证比较高的准确性,但耗时又费力。

优胜劣汰,到底是最优秀的存活其他的淘汰,还是某一段优秀的存活,其他的淘汰,还是只有最差的淘汰,比他优秀的存活?

事实是有个受伤的人路过时掉了钱,人们看到现场反向追溯时却认为是有人被抢了钱受了伤。

尧言很慎重。

他知道,关于“乐园”的判断和溯源,如果出了细节上错,那么他对现实历史的理解,就会随着一步步流程而逐渐偏离。

他需要找到足够明确的线索。

如果找到了能够判断是“框架历史”还是“延续历史”的分界线,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但他不会抱着任何期望。

现在的魔人是人类,现在的人类是人造人?

一个问题出现了。

“人类”到底以什么标准作为判定?

是起源判断,还是现阶段作为判断标准?

用个例子,“皇帝”。

最早的皇帝才是皇帝,其他后续出现的不是皇帝吗?

如果后续的皇帝也是皇帝,那么一个隐形的预设和标准就出现了——

“皇帝,是否唯一?”

“人类,是否唯一?”

这个问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