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事还是有细节差异的。
只是这些细节,会有不少人认为“无关紧要”。
比如,狼来了是放羊的孩子为了自己高兴,结果是羊被吃了。
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一笑,结果是周幽王身死。
但也仅此而已。
比起这个,或许更重要的是,他将畸影鸦的能力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原本,因为他判断“地狱”里的那位可能会给他留下什么陷阱,就像他对对方做的那样,所以尽量避免在自己的身上使用能力。
但是,经过这一次“濒死”,他与自身记忆的疏离感变得更强了。
原本的“担忧”,和各种判断,对他的影响变得更小了。
他会沿着生前尧言的记忆为基础形成的逻辑判断来进行决策和行动,但因为他于“尧言的记忆”更加疏离了。
其中,也包括“重要性”的判断。
根据“尧言的记忆”而形成的逻辑,对“他”的影响变弱了。
原本,因为他和这段记忆的连接变弱了。
准确地说,“自我认同”变弱了。
按照尧言的记忆和逻辑,将“以这段记忆为基础而进行思考和判断的主体”视为“我”。
但是,现在,他和这段记忆和逻辑的关系变弱了。
这个“我”,也变淡了。
想要简化的话,可以视为“认同感”。
从记忆的判断来说,他的确是“尧言”的一部分。
但是,他失去了认同感。
不,这句话的逻辑有问题。
认同感,是由“记忆和逻辑”编织出来的。
是这段记忆和逻辑,对他缺少了认同感。
也不对,因为“思考”的过程,是他在进行。
换一个例子来说,应该是——有人在思考的时候,认为自己的脑子不属于自己。
这就是他现在发生的状况。
也不太对。
应该说,他知道脑子属于自己,但是他感觉脑子不属于自己。
嗯,这个说法更准确一些。
按照“尧言的记忆”形成的逻辑,他应该要为了“生命安全”,而避免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操作。
只是因为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感,同样影响到了对“自己的生命”的重视。
而这种“感觉”,又进一步影响了他的判断过程。
从而形成了.....
哦,对了,如果没认错的话——
意志驱动下,畸影鸦从烽火鸦的身体中分离出来。
黑色书页上的文字随之消失。
而在脱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