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挑战7家武馆。
全胜。
压倒性的胜利。
所有人看完之后,只有四个字的评价:
大师风范。
此战的对手,是拳馆的掌门人,杨宁。
通背一门,扬名于帝都、津门。
开始时却不是一门拳术,而是一门杆法。
当年,开派宗师欲北上传拳,途中遇一位善拳的马先生,一番比斗后,惺惺相惜,遂以杆法换拳法。其后不久,又遇一位善刀的赵先生,仿佛故事重演一般,换得一门刀法。
进京后,开派宗师不急于传拳,而是花了数年功夫,融杆、拳、刀于一炉,推陈出新,得名通背。坊间应战,战无不胜,方有闻名江湖。
杨宁已在擂台外,背手而立,沉着自信。
此人双臂极长,腕线过裆,天生的通背拳好料子。当然,若为女子,必是绝好的身材。
事实上,早在10年前,他就已经在当地闻名。
一手通背拳,如杆似刀,冷弹脆快。
“这个刘琛,到底是什么来头?”
纵使再有自信,杨宁也不敢轻视连战7家武馆的猛人。他看向门口,向身旁的见证人问道。
“此人年不过二十,当真称得上武学奇才。据说一身功夫传自八极,但厮杀里,对其它拳术同样精通。这就是打娘胎里学,怕是也学不到这么精。”
能当见证人的,多是江湖名宿。按理说,早已见过不少江湖传奇。但谈及刘琛时,仍带着几分琢磨不透。
另一位见证人看着门口处的刘琛,说起另一件事。
“他一身医道本事也着实不俗。
“出道的第一战,就是我做的见证,在刘悦的无极拳馆。
“刘悦本以为他就是愣头青,准备安排弟子给他打发了。没想到,那一场,刘琛一连打败了8名弟子,逼得他不得不出手。结果你们也知道,算上师父,2名轻伤,7名重伤。
“等挑战结束,他又唤来一名看傻了的弟子,让他拿来一些纸笔。一挥而就,留下9张方子。”
“你猜怎么着。被打得不能动弹的几个人,本来医生都说没一个月下不了床,吃了他的方子,才一个礼拜,就能四处走动了。”
说到这,那名见证人笑着调侃道:
“杨师父,你就使足了劲打,只要不死人,他都能开方子治。”
“哼,那我倒要看看,他的方子怎么救他自己。”
丢下这句话,杨宁朝擂台走去。
刘琛自大门而入,穿过一众观礼人,他们是其它拳馆的弟子们,慕名前来。
只是初次看到刘琛,众人眼中闪过错愕。
这人,有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