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地方待着,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
等到他们母女意犹未尽的找到我的时候,却看见我泪流满面:我当年在牯牛山上背得滚瓜烂熟、还被田大一页页毁掉的那部秘笈原来就是形意拳,在那本公开刊行、不知有过多少版本的书里,那些铭刻在我脑海里不敢一刻忘记的图样和口诀一字不差、一图不少的全都印得明明白白,花35元钱就可以把那本书带走。
我真的感觉自己就是个杯具。
"英雄不问出处"是正确的,这就是重在表现;"刘项从来不读书"也是真的,刘邦和项羽都是乱世英雄,连刘皇叔在发迹以前不过就是一个会编草席的乡下人。田大也没什么文化,也从来不读书、不看报,所以我从他家拿走的那本《唐诗三百首》不会是他的。书上没有酒味,也没有烟味,更没有rou味,却有一种淡得jiao人为之心动、感到心平气和的香味。
那本书的每一页都显得很gan净,就像是昨天才刚刚买回来似的。可是在书中却夹了不少用白纸做的书签,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字迹很娟秀,一看就是属于女人的笔迹;可是撇捺之间却很有力,转弯处也有棱有角,写字的人用她的书写习惯展示着她的xing格:坚强果断、说一不二,有着女人的柔美,还有着男人的洒tuo。
更重要的是这个留下墨迹的女人的字写得很好看,所谓字如其人,我就自然知道这本书的主人是谁了。可是我实在是不想回忆那个女人古典美.人般的漂.亮脸.蛋、精彩绝伦的身段、那令人头痛的脾气和那个jiao人左右不知如果是好的xing格,我只知道我在这座大山深.处待着至少是安.全的,她的愤怒至少是不能触及到这里来的。
那些纸条上的笔迹有些是钢笔、有些是圆珠笔、有些是铅笔、有些是中xing笔,甚至还有用小楷毛笔写的。用笔变换不一,可能是地点不一、时间不一、心情也不一的缘故。而写在那些夹在书页里的小纸片都是针对书页上的一些唐诗所写的简短感慨,不过大多都是涉及到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者是孤独哀怨的宫怨诗。
比如王昌龄的那首《chun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chong,帘外chun寒赐锦袍。"她的书页里的小纸条上写的很清楚:"男人从来如此,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是其本xing,就是天上嫦娥、地上飞燕也不过就是一时欢娱而已,看来水xing杨花不单单只是女人的专用名词。"我不赞成这样的武断。
再比如裴迪的那首《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书页里的那张小纸条上有了些太多的无奈:"不去学武陵人,暂留在桃源里,莫非去天天在灯红酒绿中挥.霍人生,看着声se犬马的怪现状无动于衷吗?可惜我不是得过且过之辈,自幼就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