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关于含蓄

作者:炼石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复咀嚼,就能品出这"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有时候,含蓄就是另一种直白,说出来也许已是百转千回,知心如玉。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联为证:半遮半掩半含羞,半推半就本迎.合。

那个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狂.热的爱上了那个好看的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这么一点小事,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长篇《飘》里面整整用了151页的篇幅细细描述。这就是和西方的油画一样,不厌其烦、多方渲染、浓抹重彩、层层堆垒,力求塑造一个立体的形象。看看达芬奇、梵高、列宾、莫奈、毕加索全都如此。

而中.国的艺术,却从骨子里崇尚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刻意追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说,中.国人艺术中的那些空白,是用来盛放读者和观众的无限想象和回味的。诗文的妙处就在于能勾起读者的共鸣,绘画也常常仅仅只是寥寥几笔丹青,就能让看画者从中领悟大千世界、看出画家思想。比如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韩美林的驴、齐白石的虾,还有张大千的山水、吴作人的熊猫、吴冠中的庭院、陈逸飞的小桥流水人家都可见一斑。

西方的艺术就如同fa国的拉菲,和周立波调侃的一样,度数低,喝上几瓶一点事都没有,就是心疼钱;而中.国的艺术显得很含蓄,有些半遮半掩的韵味,露.出的少让人联想得更多,就像东方的陈年佳酿,入口绵软,却回味隽永;西方的艺术就像意大利馅饼或者是麦当劳的汉堡,一下子就全给端上来了,要的就是那份兴.奋和激.情,可以让人爱不释手,可时间长了难免乏味;中.国艺术和中.国画的留白一样,并非因为画家水平低,恰恰相反,正是在这种留白中显出一种情致,显出一份韵律,显出一些雅趣。

现在城市里的建筑不是千规一律的火柴盒就是高.耸如云的塔楼,很单调也很丑.陋,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扩大居住空间和范围,这是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被我们照搬过来,用在城市化进程中。而联.合国却放弃了追求城市化的现代中.国建筑和生态模式,却向世界推广印度的加强农村建设的印度模式是不是有些讽刺?在中.国的城市里六十年以上的建筑已经寥寥无几,而在其他西方国.家却比比皆是,这是不是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一种悲剧?

中.国的家居艺术本来就是博大精深。不一定都要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块山石点缀、很普通的方砖地上栽几根兰草、植几竿绿竹;墙头上是绿意盎然的藤蔓、葡萄架下是水光粼粼的金鱼缸;院子越是狭小,就越要拦腰在院的中.央砌一堵矮墙。墙上开扇小窗,镂空雕花的窗格间透过墙那边树影花香,摇.曳扶疏参差披拂,都若.隐.若.现的显现出来。让来宾以为那边藏着个多大、多深的庭院呢。这可不是那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