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张艺谋拍的、姜文演的那部《有话好好说》,说实话,那部电影拍得不怎么样,可是作为片名的这句”有话好好说”却很有道理,因为这是社.会准则之一,不过就是这些年被很多浮躁的人所遗忘了而已。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形象工程、政绩文.章、各种节庆、大出风头,这是领.导的浮躁;热门跟进,盲目投资、贪大求快、无限膨.胀,这是企.业.家的浮躁;名车豪宅、二.奶小.三、一掷千金、豪赌摆阔,这是富人的浮躁;年度考核、剽窃抄袭、信口雌huang、泡沫学术、文字垃圾,这是学者的浮躁;身在教室、心鹜八极、网恋痴迷、读书无用,这是学.生的浮躁;跳槽改行、不务正业、一山望着那山高、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打工者的浮躁;崇拜金钱、迷信财神、崇拜明星、恨官仇富,这是穷人的浮躁……
于是,上也浮躁,下也浮躁;穷也浮躁、富也浮躁,加上社.会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资源的拥有更不尽人意,不满情绪自然就会ri益高zhang。表现在ri常生活中,就是三句话不对就破口大骂,翻脸不认人,先把对方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一遍,进而拳脚相加、胜者为王;表现在社.会上,就是一件屁大的小事却无处进行投诉、也没有人理会,等到群情激愤了、事情闹大了、局面不可收拾了,才慌慌忙忙的出面维.稳;表现在国.家上,就是对外关.系ri益紧张,人家都逼到家门口,还一再声明外交途径;对内却是另一副嘴.脸,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于是有话好好说就变得尤为重要。不过在传统观念中,我们的古人对有话好好说常常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那个在五四运.动中被痛打落水gou、如今却受到莫大的尊崇的孔老夫子就不以为然的说过:”巧言令se,鲜矣仁。”其实,这话有失偏颇。倒是古人的那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至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值得认真领会。
凭着一言之辩,语惊四座的例子不少;而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人的更是比比皆是。三国名相诸葛亮舌.战群儒世人皆知,唐朝重臣魏征很会说话史料记载得清清楚楚。开.国总.理周.恩.来更是了得。先是在延安坚决拥张反蒋,声称红.军愿听从少帅之号令,所以才会有西安事变;谁知苏联认为张学良不可靠,命令中.共拥蒋反张,周.恩.来又凭一己之力,连夜说服东北军的将领,使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仅有了qiang口对外、一致抗战的新格局,还有了陕北延安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了,唯一消失的是四五十万之众的东北军。以至于几十年以后,已是晚年的张学良还念念不忘西安事变,对当时自己的意气用事追悔莫及,可见得周.恩.来说话艺术之高超无人能及,这一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万隆会议上再次得到了验证。
不过,近代中.国,会说话的领.袖不少,从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直到瞿秋白、毛泽.东,口才之好早有定论,只是后来人照本宣科,就少了很多的个人魅.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只好转移到名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