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指挥方面与步战差不多,就是擂鼓前进鸣金收兵,然后打各种旗号摆不同的阵形。
沈兵担心的倒不是这些,训练就是严格要求然后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练多了就会,包括游泳也一样,全部规范了动作练蛙泳和自由泳就没错。
沈兵担心的依旧是盔甲的问题。
他问过了工兵的几个师,不管是防师也好、刃师也罢,都不会制盔甲。
确切的说是他们不制藤甲……这原本应是刃师的问题。
刃师工师叫欠,就是苍托人情让他制了锯子又想进水军的那个。
据说他还真是因为父亲欠了别人债还不了时生下的。
这时代欠债可做不了老赖,如果被告了还不上就可能被卖身为奴。
不过偏偏这时他父亲发现了一个能让青铜剑更锋利耐用的配方……
这与青铜剑的制法有关。
铜本身很软,加入锡之后就会变硬,但如果锡加得太多就会变脆容易断。
这也就是《吕氏秦秋》里说的“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
古人打制青铜器其实是在不断的用实践去摸索其最佳配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青铜剑的配比。br />
秦时青铜剑的比例一般是铜66.6%加锡33.3%。
但其实这是锡纯度不够的配方,现代冶金知识认为锡含量不能超过20%,否则便没有实用性。
于是,古时金匠因为原料不纯所以这配比便总拿不准,民间就有各种千奇百怪的铸剑方法,据说还有用人祭炉。
若是某个金匠用了某种配比或是方法炼出几把好剑那就撞大运了。
欠的父亲就是撞大运的金匠之一,于是他就把债还了。
于是欠才会是一名上造并成为刃师工师,否则他这会儿就该与其父亲一起去服苦役还债。
沈兵将藤甲的草图递给欠。
欠看一眼草图就被吓住了:
“校尉,这样一套盔甲可不是属下能制的……”
“其制作难度太高。”
他显然以为这是青铜甲。
青铜甲要制成这造型的确超出他的范围。
另外秦军的盔甲还是统一制式,不可能为了水军三千人就改变造型。
沈兵解释道:
“此盔甲乃赤藤编制。”
欠闻言就“哦”了一声,他虽有些疑惑不知道藤制的盔甲能干嘛,但看了看草图后回答道:
“若是赤藤编制那难度便小了许多。”
“不过……它也非属下能制。”
“校尉该去寻那民间编制箩筐的手艺人。”
沈兵觉得这话说的有理,于是马上就让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