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数字的清晰度,看清飞机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等“应龙1”更快之后,那便什么都看不清了。
“1.1、1.2、1.3马赫,飞行阻力开始减小。”
飞机在1.3马赫的时候超音速阻力最大,也最让人担心,一突破这个速度,饶易心里的半块石头已然落地。
“你这可不是超音速巡航,这可是超音速飞行啊。”
飞机代差中,从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说,超音速巡航便是第五代机最基本的技术指标。
这样的技术指标一共有四个,也叫4s标准,即机动性,隐身,超视距打击和超音速巡航。
但超音速巡航可不是超音速飞行,超巡的最低门槛为飞机能够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以超过1.3马赫的速度进行较长时间飞行的能力,持续时间要超过30分钟。
“应龙1”的巡航时间能不能超过30分钟,冷锋不清楚,但光凭飞机现在的状态,已满足国际五代机的标准。
机动性,隐身,超视距打击这些标准自然不用说,未来会一一验证,可以说这是一款第五代以上标准的无人机。
再加上智能性的特征,称它为第六代机也比较合适。
“不着急,最快速度3马赫,看今天能不能达到。”
无人机就是方便,不用考虑飞行员的问题,首次试飞,赵玄就敢把速度推到3马赫。
3倍音速巡航,除了传说中能飞10马赫的导弹能追上,其余空中平台发射的导弹都没戏,飞机导弹还没有飞机飞的快,怎么击落。
“2.9、3,饶总工,已经达到设计速度要求了。”
“可以减速了,这只是第一次试飞,开始准备机动能力测试吧。”
伴随着飞机与空气摩擦的轰鸣声,应龙1开始减速飞行,速度直接降至音速以内。
准备在跑道上空做机动测试。
“一个小半径转弯,一个大半径转弯,眼镜蛇机动,好家伙,大开眼界啊。
无人机就是好啊,做这种动作飞行员要承受9个g的过载,现在好了,只要飞机机体结构能承受,再复杂的机动都能做。”
“要不说未来机战是ai的天下呢,之前我们是模拟机上试过,哪怕没有承受过载,飞行员赢得对抗的可能性只有不到5%,而这一数字随着硬件升级,一直在不断缩小。”
哪怕飞行员已经形成下意识的技术动作,也需要身体器官对大脑做出反馈,再从手部操纵杆来体现在飞机上。
但ai不用,并且可以24x7的保持同等技术水准,不会波动。
“当然,ai有ai的好处,缺点也明显,它所完成的都是以往人类所做的机动技术,在新技术上,并没有人类灵活。
不过考虑到超视距打击的能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