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式的突破。
以至于美国的试飞员毫不夸张的对媒体说:“‘科曼奇’的驾驶体验就跟真正的战斗机差不多,十分的灵活和顺滑,几乎能把你脑袋中想到的动作完全转化为飞行姿态,令你在低空可以随心所欲,仅凭这一点,世界上的同类直升机再过20年也未必达到。”
美国飞行员的言论一出,欧洲和俄罗斯这两个同样是直升机生产旺盛的地区和国家便柠檬精上身了。
飞行品质好坏尚且不论,竟然敢说他们再过20年也达不到“科曼奇”的飞行性能,这就不是一般的打脸的,而是薅着脖领子左右开弓的狂抽。
欧洲和俄罗斯做隐身或许还真不行,但说到拼经验和积累的飞行性能,欧洲和俄罗斯还真没怕过谁。
因为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就跟汽车的驾驶感受是一样的,不是说装个发动机,配个变速箱就能让汽车如丝般顺滑。
底盘硬不硬呀?变速箱齿轮速率是多少呀?发动机输出怎么做到线性,又该如何爆发呀?
如此种种可不是随便装装就能出现爆炸性能的,而是需要汽车生产企业日积月累的积累,才能慢慢通过海量的数据对比,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直升机也是一样,涡轴发动机,配主减速器,想要飞行品质优异,除了两个关键部件质量过硬,还要看匹配和调校,在这方面欧洲和俄罗斯并不比美国差多少,经验条同样是满格的,凭什么你美国人能升级,我们就不能?
结果不信邪的欧洲和俄罗斯人便扎进提高直升机飞行品质的深坑里,结果折腾几年方才发现,不是他们经验条不够丰满,而是美国人他不讲武德,直接把桨毂上的轴承一个不剩,全部去掉,使得原本结构复杂的桨毂,重量直接降低了将近50%。
如此轻量化的桨毂脱离了轴承的束缚,就等于脱离枷锁的骏马,自然是可以根据飞行员的各种想法变换飞行姿态。
这么一来,欧洲人和俄国人可就没咒念了。
因为他们的直升机配置的桨毂无法削去轴承和复杂的液压拉杆矩阵,没办法,直升机方向调节是由螺旋桨的前后左右的偏转实现的。
而想控制螺旋桨的偏转,就必须利用复杂的轴承和液压连杆将桨毂与控制系统相连,从组成复杂的机械控制结构。
这从一般的直升机就能看得出来,轮毂下方密密麻麻竖着一排液压连杆,与此同时桨叶与轮毂连接处配备轴承,桨毂与连杆同样有轴承关联彼此。
欧洲人和俄国人把这套复杂的机械结构研究得十分透彻,结果美国人干脆踢开不用,这就好比一个糟老头子,日常看美女只是为了赏心悦目,忽然有一天老兄弟反应巨大,开始下场与美女疯狂飙车,如此场景不仅是能力被颠覆,简直是三观被颠覆了好不好。
于是俄国人巴拉巴拉空荡荡的钱包,无奈的叹口气,彻底的认怂,继续沿着传统的复杂机械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