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的文武大臣多半也是不如湘王府的,朱允炆更是比不上那个朱久炎小儿——可谓样样不如人。
湘王府对建文朝廷的碾压是全方位的。
虽然李芳英心中非常抵触这个念头,他还是不得不在心里承认了这一点。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湘军兵临南京了,然后还一直无力解围,各路勤王大军纷纷被灭,即使能力强悍的徐辉祖、梅殷、齐泰、郁新等人都无力回天。不是战败,就是被俘。
听闻自作聪明的马皇后建议皇帝派遣七王上城墙督战后,李芳英就知道,建文朝廷这艘破船马上就要沉没。
李家和湘王府的关系,李芳英如何不知?呆在城里,落到湘王府的手中,绝对没有好下场。
除了找机会带着曹国公府的一切去北方找李景隆外,李芳英已经没了其他选择。
不过,在兵荒马乱的逃亡之中,李景隆的那些个小妾与庶子,李芳英却是顾不上了。为了不被李景隆责罚,李芳英便想出了带着王大锤他们一起出逃的办法。
李芳英对陶罐炸弹的威力也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些能够制作陶罐炸弹的工匠,绝对都是些宝贝。至于带多少个工匠过去,那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看在这些工匠的面子上,想来大哥便不会怪罪我了吧?而且,天下如此纷乱,大哥手握三十万兵马,若是有些这陶罐炸弹的相助,或许还能割据一方,当一方诸侯呢。
要是大哥再给力一点,灭了燕王,到时候,退,能够与湘王府划江而治;进,说不定还能和湘王府一争天下呢。
总之,李芳英相信只要逃到北方,带着这些工匠逃到北伐军中,一切皆有可能!
李芳英对于自己能够逃离南京城还是蛮有自信的,大哥李景隆毕竟掌握了这么久的大明军权。
四十万湘军围困南京,说将南京围得水泄不通,这话也对;但李芳英仍然可以比较顺利地出逃,这话却是依然不错。
整个南京城的城墙周长有五十多里,当外郭城门就有十八座和数十水门,城壕都是十几二十丈宽的天然水道,用四十万大军围城,乍一听兵力确实惊人,但是想要真的环绕城壕将建设了二十年的南京围的风雨不透,仍然是不可能的。
面对南京这样的超大城池,一般来说围城采用的还是以重兵封堵住城门,保证堵在城门外的军队可以阻止城中军队的突围和城外援军的大股入城。
然后再于城墙周围设立机动骑兵部队的,随着城壕外围巡查,防止城中大股兵力从薄弱之处进出。
哪怕是每两座城门之间,只用一千骑兵巡逻呢,这十八座城门就要将近九万人,再加上封堵水门的兵力,还有固定堵门的军队也要十万,剩余的十万人摊到长江边,阻拦两淮的梅殷过江,湘军哪里有可能将南京城整个圈住?
剩下的那点人马,只能防止官军从哪个未知的城门蹿出来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