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迁都的计划?

作者:湘小匪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迁都仍是势在必行。

朱元璋先前之所以分封诸子于北,自己继续定都南京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首先,人民尚未从元末混乱中恢复,如果建立新都会使得人民负担加重。

其次,元朝大都刚刚陷落,北逃的元帝觊觎之心未绝,北方仍在军事掌控之中,不可能马上迁都。

其三,明朝在成立过程中依赖之人多是江南出身,贸然迁都必然会遭受到这些人的反弹。

最后,明朝政权尚未稳固,在胡惟庸案后又发起三次疑狱案件,分别是“郭桓案”、“李善长之狱”与“蓝玉之狱”。

郭桓原为户部侍郎,因为索贿而被诛,殃及而死的人竟高达万人,郭桓案的爆发症结乃是六部与布政使司之间的狼狈勾结问题,其所代表的是新枢轴并未发挥应有的成效,而其弊又以江南最为显著,自然使朱元璋又进一步对六部官员进行大肃清。而李善长之狱、蓝玉之狱的爆发可以解释为肃清明朝元老功臣。总之,这些问题如果悬而未决,朱元璋是不可能迁都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巡察西安,表明了他迁都的意愿,西安原为唐朝首都,可是就国防位置而言并非最佳的位置,故此举也可解释为他急于摆脱与南京的藕断丝连,朝真正的一统迈进的表象。

可是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暴卒,朱元璋原定的迁都计划不得不终止,此后朱元璋年事已高,洪武朝似乎也未再有迁都的计划了。

朱元璋始终未能离开南京,这是他的遗憾。

随后的建文朝着眼于北方诸王势力渐大,遂反其道重用南方官员欲进行削藩,却因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失了皇位,朱棣抢了朱允炆的位置,恢复了洪武朝的法令,此举不仅是掩饰篡位,一方面也是真真实实地继承了朱元璋的方针,而朱棣北迁也是可说是遵循朱元璋既定的方针而行,只是他选择了对他最有利的北京罢了。

(完)

原创图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