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却说不得。
周忠接连几次进言,都没有得到刘协的答复,心里着急,私下里嘱咐诸葛亮,找机会问问天子究竟是什么意思。
趁着一次闲聊间隙,诸葛亮提起了这个问题。
“徐州大战,陛下不准出兵吗?”
“想出兵,但无兵可用。”
诸葛亮大感疑惑。“陛下有并凉精锐近十万,怎么会无兵可用?”
刘协看了诸葛亮一眼。“且不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说你提及的这十万并凉精锐。你觉得他们赶到徐州后,还能拘束得住,不会出现劫掠百姓的事?”
诸葛亮恍然,随即又问道:“那陛下准备按兵不动,作壁上观?”
“当然不是。”刘协沉吟道:“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若徐州人真如你所说,心存朝廷,不愿臣服袁绍,朕自然要救。可若是徐州人望风而降,奉袁绍为主,朕就算想救,也无从救起。你不要急,再等等,或许这两天便能有消息了。”
刘协想了想,又道:“太原、上党、河内枕戈待旦,随时可以出兵,进攻冀州,迫使袁绍撤兵。”
诸葛亮点了点头,没有再问。
虽然不知道天子在想什么,但他能感受到天子对徐州人并不完全信任。
事实上,不仅是徐州,荆州、益州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当地大族的支持,刘表、刘璋岂能置朝廷的安危于不顾,坐视天子落难。
经过两次党锢,君臣之间的信任已经大为削弱。州郡割据,互相攻杀,视朝廷如无物,也让天子很难相信关东大族的忠诚,观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刘协说并凉兵野性未除也是事实,贸然带着这些人进入关东,造成的伤害未必就比袁绍小。
诸葛亮找个机会,将刘协的回复告诉了周忠。
周忠听完,也很无奈,长吁短叹,却找不到更好的解决之道。
——
数日后,刘晔、鲁肃赶到行在。
一路走来,他们大开眼界。
虽说关中、凉州远远谈不上富庶,甚至连温饱都做不到,但凉州安定却是不争的事实。所到之处,不论汉人还是羌人,哪怕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神情至少是从容的,几乎看不到战争的恐惧。
那种从废墟中重建家园的精气神,让他们感觉到了大汉中兴的希望。
一直以来,凉州羌乱就是大汉的伤口。持续不断的战争不仅让关东、关西的矛盾升级,也让大汉的国库入不敷出,财政最终崩溃,就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天子谋求中兴,首先着眼于安定凉州,而不是回故都洛阳,无疑是极高明的一步棋。
正如人受了伤,想恢复健康,必先包扎伤口一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肃挽着马缰,看着视野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