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什么都解决了,便是拿去换东西,丝绸还好,有渠道的话还能出手,玉器这类东西....敖岸山周围都是小国,只能发霉。
真金白银倒是很实在,但比不上夷彭与九方燮更实在。
咸肉咸鱼、廉价的葛布麻布....都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但送的量很大,布匹超过百匹,咸肉咸鱼超过百斤。
山鬼犹豫了下,道:“收起来吧,今天烧饭时取些咸肉咸鱼。”
山鬼居一点都不小。
最开始时只有山鬼一个大人与先生,但十余年过去,最早被收养的孩童也都长大了。
山鬼虽然因为恻隐之心救下了被遗弃的孩童,却没养人一辈子的想法,弃儿们成年后就得下山自谋生路。
山鬼教的东西很多,除了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高大上的,也有百工之技,基本上每个弃儿长大后手上都会有一门手艺,理论上要养活自己不难。
难的是这个世道。
下了山,要服役要缴纳税赋,每年的苛捐杂税盘剥多得令人惊叹,不饿死就不错了,吃饱那就是做梦了。
山上就不用服役纳税?
还真不用。
没人敢进山让山鬼服役,也没人让山鬼缴纳税赋。
原因不明,但确实从未有人找山鬼缴税服役。
一部分孩子长大后同山鬼商量能不能留下来帮忙照顾弃儿与教学,知道你十项全能,不管是什么高大上还是扯淡的领域,只要学生提出想学你都能教,但你一个人到底分身乏术,能教的人有限,能赚的束脩自然也少。
教师的人手多了,可以教的学生自然也会增加,赚的钱也就多了。
山鬼考虑了下生计问题,同意了,但只同意了成绩比较出色的几个学生留下来,人手多了她也养不起。
发展至今,山鬼居里山鬼和先生们加起来有五人,山鬼捡回来的弃儿有三十余人,其中有十余人是学生,因为本身是收养的弃儿,便不需要缴纳束脩,需要缴纳束脩的是另外的三十余名非弃儿的学生。
加起来将近七十人,赶得上一处小型村社了。
山鬼居虽只一日两餐,但将近七十人的一餐饭食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好的,因而山鬼都是让孤儿们烧饭,反正以后出了山鬼居也是要做饭的,现在正好多学习学习。
烧饭最早用的陶罐,氓庶家庭皆如此,用陶罐煮饭,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加,山鬼嫌陶罐太费柴费事,某天出了趟门,带回来两口铁釜,铁釜很薄,却很耐用,还很省柴。
一口煮饭,一口煮汤,汤也是唯一的菜,将所有菜和捕的鱼一起煮熟,味道自然是无法指望的,但重在量大,能吃饱。
处理咸肉与咸鱼时,孤儿们想了想,觉得照老规矩放汤里煮了就没什么味道了,未免糟蹋了如此好的食材。便翻出了竹篾放在煮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