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一半时辛筝忽的反应过来安澜有一段时间没开口,不由抬头看了眼,发现安澜拿着一卷线装的册子在看,看得非常入神。“看什么呢?”
安澜从书中回神。“啊?你说这个?是书。”
“我知道是书,我的意思这是什么书?让你出门都不忘带着。”辛筝道。
“我跟同学借的,是新出的书,叫《鯈子》,你要看吗?”安澜将书递了递。
辛筝眉头为这个名字跳了跳,最近几百年人族著书后给书起名大多是用作者的名字后面加个子,以此达到名留青史的目的。
鯈这个字笔画太多,又有点生僻,用这个字做名字的人真的不多。
辛筝伸手接过递来的书瞅了瞅,内容都很眼熟,想起自己让鯈参与官序编纂教材的事,但书里全是鯈编的小故事,教材不可能通篇都只用一个人的作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为官序编教材的人已经都快突破千位了,这还是全职的,没将兼职编教材的先生们给算上,如此多的人翻阅各种典籍寻找合适的文章,甚至自己上手写,不可能出现一卷教材全是一个人作品的情况。
不是教材,便是只能自己著书了。
“那小子发财了呀。”辛筝道。
著书不仅要有真才实料,还要有钱。
书箸好后还要抄写,抄写的前提是会写字,书法也得过关,这便决定了一部书著出来后要流传到广为人知没个几百年根本做不到,因为需要很多感兴趣的有钱人接力抄写,不仅要感兴趣和有钱,还得有关系,不然别人不借,想抄也抄不了。
一般来说,一部书著出来后作者少则抄个几十份多则抄个几百份。
例外的肯定有,比如《羲和书》,为了在短时间将它推广,帝国国库掏钱出材料找人抄,但这样的书真的不多,大部分书还是正常风格,少则几十,多则几百,著书者自掏腰包。
人族写书抄书用的材料有两种,一为缣帛二为羊皮三为处理过的木简,拿缣帛写书奢侈得不像话,一两卷还行,几十几百卷,哪怕是人王都干不出这么败家的事。
羊皮虽然没缣帛败家,在人族研究出给竹简杀青的技术前著书主要用的便是羊皮,一只羊从羊羔长成成羊需要的时间并不短,能得到的皮还少,除非是畜牧国,不然拿羊皮著书就是烧钱,家里没矿烧不起。
竹简的技术出来后倒没羊皮那么烧钱了,但也只是相对羊皮而言,还是那句话,没钱不配著书。
也正因为著书的成本太高,著书的人才会都是非常有才的名人兼大贵族(如果自己不是大贵族,背后必定有大贵族支持),因为他们著书不担心没人买,只要书卖得出去,那就不至于血本无归。
百家的兴起对这种情况有了改变,为了推广自家学说,每家都众筹著书,将自家的学说著书,再抄成千上万份散播整个帝国。
也因为是众筹,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