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是冀州一百多年前一位大国的国君创造的。
该国君立了嫡长子为嗣君,但后来原配死了,没几年国君有了新的真爱,生了幼子,早几年还没出什么问题,但后来第二任真爱也死了,临终时请求国君立自己的儿子嗣君,国君当时没答应,后来私底下问了次子。
次子表示自己是弟弟,嗣君之位是哥哥的,兄弟相争会出乱子的。
这事也就暂时没了后文。
然而,随着嗣君一天天的长大,嗣君遭遇了太昊琰的遭遇,国君看羽翼丰满的出色长子渐渐不顺眼了,看聪慧贴心的幼子愈发顺眼。
不同于奋起反抗一根白绫结束了生父生命的太昊琰,这位嗣君可能是真孝顺也可能是软弱,老子要废他,他真的就毫不反抗的接受了,并且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既往的孝顺父亲。
国君因此对长子极为愧疚,虽然废了长子,但并未削减长子的待遇,仍旧待长子很亲厚,甚至让长子用和自己一样的衣食住行用度。
废了长子后又立了幼子,因为自己经常上战争,如果突然死在战场上容易造成动乱,这种事在当时常见,因而国君很快又传位给幼子,自己使用主父这个称号,专心对外征战。
早几年同样没出什么问题,幼子是真年幼,因而政治中心仍旧是主父,但问题是幼子也是会长大的,终究幼子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君,随着幼子的长大,政治中心自然慢慢转移到了幼子身上。
许是出于权力向幼子转移的落差,许是出于看到长子被废后的萎靡颓废,还要在朝会上跪拜弟弟,对长子愈发愧疚的心理,这位主父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国家一分为二,让长子也当国家。
这决定有多骚就不说了,跳过过程说结果:幼子得知后当即就疯了,行动力过人的杀了哥哥,再围了老子的行宫,断水断粮,将老子生生饿死。
主父这个称号的晦气意味可想而知。
而有这么前车之鉴在,隰叔居然还能说服扶风旌捏着鼻子接受主父的称号而非回头去找蒲阪求助,或是与扶风虔合作,再不行也可以找别的国家结盟求助,青婧也不知该称赞隰叔能耐还是扶风旌与扶风侯的关系没传言的那么差。
求助蒲阪是最稳当的,与扶风虔合作是最冒险但也最近的,但这两方都与扶风旌隔着杀母之仇。
若换了辛筝....青婧可以肯定辛筝能毫无芥蒂欣然与杀父杀母的仇人合作结盟,有足够的利益,卖了生父生母辛筝完全不会有心理障碍。
求助别的国家倒是没有仇恨隔着,但那样的话就等于给了别国干涉自己国家内政的机会,哪怕是辛筝也做不来,扶风旌虽不如辛筝,却也拎得清。
对于扶风国而言,若不想在战争与瘟魔的双重蹂躏下元气大伤然后被周遭的虎狼分食的话,必须尽快结束内战,越快越好。
青婧突然想起一事,虽然扶风旌的生父,前任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