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负责怎么打仗与平时的训练,而军丞与各级的丞则负责军卒的教育,职责并不重叠。当然,战争时军将要是倒霉的战死了,军丞会临时顶上,反正辛筝设计了一套非常复杂完善的军队体系,让军队平日里同样高强度训练保持战力,战争时能够不会一败就溃,还防止军将造反。
不同于正常的军队里军官可以自由决定要怎么调兵,在辛筝的军队里,军官哪怕是要调走一伍的军卒都得军官与军丞的共同签名,缺一个都不行。
至于胥吏们,那宜就更没权力指挥了,辛筝严格的将文职与武职分开了,虽然军队退伍后可以转文职,只要你能通过考试,但不允许兼职。
胥吏们对宜的配合都是出自辛筝的命令,辛筝让他们配合军队来修路,它们自然配合,但辛筝没下令吃青阳国。
短时间内她并不想与穷桑国翻脸。
宜得想办法说服军丞与胥吏们的代表,尤其是后者,没有这些胥吏,打下了土地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做到控制。
军丞与胥吏代表们不由愣了下。
凭心而论,宜的办法确实能破局,辛侯的命令里没有吃青阳国的意思,而且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但真这么做的要么自己凉了要么国君凉了。
辛侯这些年为了军纪军规,官吏的风气砍的人头着实有点....多。
归国后似乎有将砍官吏脑袋当成新年固定节目的打算,每岁的岁初第一件事便是砍几百颗违法犯纪的官吏头颅。
砍军官军卒脑袋都是通过军司法,没太张扬,但砍得头颅比起官吏只多不少。
铁的纪律与清正的风气有高待遇的因素,辛侯砍人毫不留情的杀伐果断才是关键。
但这会儿请示了辛侯再等待辛侯的回信....黄花菜也该凉了。
宜也知道众人的顾虑,怕回头让辛侯给砍了,因此很快拿出了自己的诚意:有什么责任她担了,甚至签了一份文书。
然后又表示,若能顺利完成鸣原战略,回头辛侯对众人一定会有重赏。
权衡之下,大部分人都动了心,但还是有问题。
“我们并无人手管理打下的土地。”
打下一块地盘一般是保留分封士这一阶层,通过控制士来控制地盘,这也是国君之权不下乡的源头,管不了。辛筝就不,她一定要控制到每一个人口,所有王侯贵族与乡野豪族都会一起收拾掉。
辛筝这种做法对官吏的素质要求很高,数量需求也更高。
“我们有。”宜道。“大君不是给我们派了两千名胥吏吗?”
“可那是大君让我们用在鸣原的。”
“先解决当下,鸣原需要的胥吏我会上书大君请她再派遣一批过来。”宜道。“时间上正好来得及。”
时间上是来得及,问题是辛侯挤得出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