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上位,那么嫡长子被清算时他这个一母同胞的嫡次子也得一块去死,只能捏着鼻子先将兄长推上去,再拉下来。
没能如愿,但也不算完全失望。
武侯祖父没能将兄长拉下来,却将兄长熬死了。
唐国局势复杂,兄弟的女儿为了压制朝堂上过于强大的公卿们想利用叔父来搞制衡。
思路没毛病,但她低谷了武侯祖父等了数十年后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冷静。
唐侯被桓公给杀了,当然,更阴谋论一点也可能是被公卿们给杀了然后甩锅给桓公,毕竟礼崩乐坏的时代,国君不听话,宰了换个听话的是很正常的事。
桓公杀了唐侯后攻进国都,想成为新君,却被公卿们联手赶了出去,立了唐侯的幼子为新君,拉开了唐国长达七十年的分裂。
数年后桓公又将小子侯给骗了出来杀了,再次被公卿们赶走,另立了桓公的一位侄子为君。
多年后桓公找着机会又将当时在位的唐侯给杀了。
连着杀了三个国君都没能得偿所愿,桓公大抵终于认清事实,消停了,转而向外开拓,将唐国周遭的不少小国给灭了扩大自己的地盘。
桓公有很多子嗣,但他自己太能活了,把儿女们给熬死了,因而最后继位的是他的老来子,庄公。
庄公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蚕食大宗那边的土地,到了他儿子唐武侯这一代,唐武侯带着军队杀进了国都,完成了先人遗志。
然后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为了获胜,小宗走的是多生孩子少种树路线。
人太多了,不论是因为军功还是血统,每个人都分封的话,需要封太多的土地,而且怎么封才能让所有人满意?如果不能让所有人满意,那么他们能推一个唐武侯上位自然也能推第二个。
而且做为一个推翻了国君取而代之的小宗,唐武侯看自己的小宗时心里很难说是什么感觉。
反正最终结果是唐武侯解决了所有的小宗,自此唐国只剩下他自己这一脉,然后重用外来的游士,令唐国国力蒸蒸日上。
灭国数十,唐国版图翻了不止一番。
最强盛的时候唐武侯甚至试探的吃下了王畿在豫州东北的一片地,王都不敢直接和他开干,而是通过外交手段让唐武侯适可而止,归还了部分土地。
这也埋下了王远征西荒回来,王权重新振兴后第一件事便是杀了唐武侯。
言归正传,继续说唐武侯。
唐武侯有八个儿女,诸子都很优秀,其中嗣君尤为出色,问题是父子俩年龄差得有点小,不到二十。
太昊琰与她父亲差了二十岁尚且出事何况这俩不到二十的。
随着嗣君的长成,唐武侯看他就没那么顺眼了,但唐武侯比太昊侯更理智也更能忍,看不顺眼也没想着废了嗣君。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