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坊,收购和印刷这类作品。
因为司学的重心在官序与百家学说,便没人管这些稗官野史,放任不管的结果便是编到最后编到辛侯头上了。
最开始时只是一些谣传,后来不知道谁将这些传言收集起来加以润色编成了小说。
君离摸索着阅读了先生们呈上来的册子,陷入了沉默。
虽然册子的前半部分是辛氏的血亲相杀,中间一部分是当年的穷桑侯如何落井下石逼辛侯答应城下之盟的婚约,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他与辛筝的香艳逸闻。
这东西的含金量逊色于捧公家饭碗的小说家。
如此实话实说的东西是怎么没因为造谣的名目被禁的?
君离只能想到官方默许,所以才能越传越厉害,甚至被带出了国。
可这不是辛筝的性格,她不可能这么光明正大的承认这种百弊而无一利的事。
不符合国君的性格,却又是官方默许,君离下意识的想起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弑君记录。
那也不对,臣子干掉辛筝比刺客干掉辛筝还难。
臣子能够弑君如杀鸡在于臣子有封地有税赋有兵马,本身就是国中国的存在,可辛国情况不一样,完全废除了分封,又通过户籍将所有人口纳入官署的控制,军队兵权也完全被辛筝掌握....想弄死辛筝只能通过刺杀,造反什么的不如洗洗睡,梦里什么都有。
但刺杀难度也同样难于登天,清楚自己这套体制的最大弱点是什么,辛筝比谁都惜命。
询问了下,发现谣传内容格外丰富,小说只是采纳了其中一部分。
君离眨了眨眼。“还有谁呀?”
辛筝在帝都时往来的人虽然多,但真正走得近的也就他。
刚来沃西没多久的年轻先生报上了一串名单,有男有女,基本曾经与辛筝往来得多一点的人都在名单里。
君离哦了声,对辛国的民情甚为好奇。
编到掌权者头上很多,但普遍是掌权者死了以后,生前就被编排的都是暴虐无道民怨沸腾,于是编排各种讽刺作品。
辛筝这种,头回见。
但可以肯定,官方是默许的。
图什么?
君离回忆着小说中间部分的内容,穷桑侯落井下石逼辛侯签城下之盟。
这是在为同穷桑国翻脸做准备吗?
穷桑国发生什么事了?
没记错的话穷桑国现在还在同青阳国交战呢。
只是单纯的撕一块地的话一半一年之内就能打完,但灭国之战,除非国力碾压,否则都会打个几年。
辛筝这是准备趁着穷桑国与青阳打得不可开交背后捅穷桑国一刀?
虽然无耻了点,但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有利可图便算不得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