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名誉与肖像权力都受到辛律保护,未经当事人允许用当事人的名誉、肖像等营利,统统都是犯罪。
完善辛律后官府第一件事便是将超过两百名的小说家告上官府。
原告、胥吏、一审二审终审的司法、牢狱全都是官府,只是部门不同,官府为那些小说家提供了细致周到的一条龙服务:小说家不是被扔去挖矿便是割肉放血赔偿辛侯精神损失费。
没认真去了解过辛律的游士们自然与前辈一同作伴去了。
剩下的吃一堑长一智,研读了一番辛律,在规则允许之内玩起了新花样,不能用辛侯的名字对吧?行,我改个名字。
什么,你说我写的是辛侯?
你有证据吗?
从头到尾都没提到过辛筝二字呀。
辛人:“....”好气,不要拦着我,让我打死这些家伙。
比起辛人官吏氓庶的愤怒,辛筝完全没当回事,忙着准备再次出远门,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巡狩,而是前往边境成婚。
同百家游士们互掐的辛人,尤其是辛原出身的老辛人顿时出离愤怒。
穷桑国纵火害死那么多人,大君你怎么能与穷桑侯结婚?
“....十七、十八、十九....”
批着奏章的辛筝不解的看向安澜。“你在数什么?”
安澜心算了下,对辛筝道:“平均二十封告密信里有十八封在劝你、骂你不要和穷桑侯成婚。”
辛筝在各地设密箱,让氓庶们可以往里递信,信一定会到她手里。
最开始时很多人以为这是辛筝这是在鼓励告密,阻拦的一大片,但都没拦住辛筝,后来发现辛筝并未因此将配套的酷吏给弄上来,仿佛只是想多一个了解民情的途径,这才接受。
辛筝不信任官吏,额外弄一条了解民情的途径总好过告密成风,人人自危。
民间在慢慢认识到这不是准备搞告密与酷吏风后也不怎么递告密的信了,信件内容大多变成了吃了什么,想吃什么但买不起之类的枯燥琐事,很有将密箱当树洞的趋势。
内容愈发五花八门,但这段时间却是快统一了。
辛筝随口道:“很正常。”
安澜不解:“那你还准备与穷桑侯成婚?民怨如此重,先生一意孤行....”
很容易出事呀。
今岁大旱,云水都差点枯竭,粮食收成自然也惨淡。
辛国的粮食虽然减产了,但底子好,只是少赚而不是亏了,这种情况下穷桑国不客气的向未婚妻借粮,辛筝非常大方的借了,理由是穷桑国曾经在她危急时借她粮食,现在穷桑国有难,她不能不借。
气得无数辛人直骂娘。
大君你太善良了。
人是借你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