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好也最温和的,不仅耐心的听完虞司枯燥的工作汇报,还会不论内心如何都面上保持和煦的笑容,平时更是时时都记着虞司,每每有什么赏赐,落了谁都不会落了虞司。
这一任的虞正也对辛筝很满意,虽然这个职位干得有点枯燥,但因为不是第一任,她也能通过历任留下的记录看出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倒也能接受。更别说官吏最怕的还是自己干的活上头不重视,而辛筝始终重视此事。
只是,虞正看着辛筝听完后惆怅的眼神,忍不住问:“王为何闷闷不乐?可是我们改良得不好?”
辛筝想了想,还是开口道:“你们改良的新品种挺好的。”
虞正不解,那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辛筝道:“虞司这些年已做得很好,培育的鸡饲养得好,如今一岁能产卵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枚,鸭一百三十到一百七十枚,鹅三十到五十枚,但不够吃啊。”
凭心而论,虞司这几十年干得真的很不错。
禽畜养殖一旦规模上去了,很容易就生病,一病就是一窝,所有禽畜都得倒霉。这种病死的禽畜,要么扔掉,要么吃掉,前者舍不得,后者舍命。
因而长久以来都是散养,氓庶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养几只,不容易生病,哪怕病了,损失也不会太大。禽畜养大了也有去处,或进贡给封地上的贵族,按着规矩,封地上的氓庶每年都要向贵族进贡肉食以维持贵族的肉食需求;或卖掉,有专门的人向氓庶收禽畜卖给不是贵族,不能让氓庶向自己进贡肉食,但又有能力吃肉的大户人家。
某种意义上,分封制下,帝国的禽畜养殖已经形成了它自己的体系。
虞司这些年研究养殖,已经摸索出了大规模养殖的不少经验,传播到民间后也产生了不少的良性作用。
比如豚,因为地广人稀,官府鼓励养豚的缘故,民间已出现一个新职业:牧豚人。
像放牧牛羊一样放牧豚去吃地里种的牧草,这样养出来的豚虽不如豚圈里的豚出栏快,肉多,但胜在数量多,一养就是一大群,能提供大量的肉食。
稍微有点不尽人意的便是豚肉的味道实在是一言难尽,但有辣角和姜,只要放得足够多,还是能起到改良口味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比起肉好不好吃,当下的人们更在意能不能吃上肉。
大夫食豚是礼乐体系下的规定,侧面说明了一件事:豚不是底层氓庶吃得起的东西。
肉都吃不起还挑剔肉的味道好不好,又不是有病。
虞正不可思异的看着辛筝:“不够吃?”
不讨论肉好不好吃的问题,辛筝治下这两年大部分人家每个月都能吃一两顿肉,若是服徭役,修路修水利筑城,因为是重体力活,辛筝给人吃得就更好了,两天一顿大肉,哪里不够吃了?
“如今大部分人吃得起肉只是因为地广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