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进来前辛筝端起薄荷茶饮尽,提神醒脑。
下一位被接见者是徐清,不同于时时询问,且因为台城食堂的肉类食材多来自虞司牧场——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禽畜会被宰杀,为了不浪费都会送进台城食堂加餐——经常打交道的虞司,辛筝已经很久没见过徐清了。
不过辛筝也没忘了自己给徐清的任务:编写字典工具书以及改良声韵启蒙。
人族的第一部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与第一部声韵书《声韵启蒙》全是白帝时的产物。
人族最早的文字源自炎帝,她将燧人氏的象形文字教给了彼时还停留在画岩画阶段的先民,让先民从图画阶段进化至象形文字阶段。
是的,象形文字。
相对于如今一笔一划非常有韵味的文字,燧人氏的文字处在象形文字阶段,变成如今这般是数千年演化的结果。
炎帝在位时,因为人族所有城邑都要向炎帝进贡,谁来当城主也是炎帝说了算,底下人自己说了不算等因素,诸城之间文字差异并不大。
炎帝之后随着人族的扩张,地方的坐大各种因素,各地的文字开始出现差异。
到了白帝时,这位继位之前鬼知道活了多久,去过多少地方的人王惊讶的发现人族各个地域的文字演化出了自己的个性,同一个字在很多地方写法都不同。口音就更不用说了,每个地方的口音都不同。
然后白帝广召天下贤士著了两卷书:《说文解字》与《声韵启蒙》。
《说文解字》整理了人族所有的字,同一个字若有不同的写法,就选其中最好记最好写的一个做为官方文字,耗时二十载。
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解字》一共才三千七百零六个字,平均一年收录一百八十几个字。效率慢成这样着实不是贤士们吃白饭,实在是同一个字的写法实在是太多了,好一点的还能判断出两个字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写法,难一点的尽管描述的是同一个东西,但字与字之间一点都不像。
对于每个字所表达的东西、读音、字意全都要严格考究,录的每个字都要翻阅大量的简牍、甲骨,费事费时费力,这才花了二十载的时光。
《说文解字》统一的是字形与写法,《声韵启蒙》统一的则是读音,三百多个声韵字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解读文字,可以保证每个人最终对同一个字的读音是一致的。
两卷书著好后白帝强迫人族万国的每个贵族都要学这两卷书,王畿也会每隔百年重新修筑增补这两卷,将新出现的文字加进去。
再后来这两卷书便成了每个读书人启蒙教材,每个读书的人在学那些哲学道德治国等书前,最先摸的书便是这两卷。
人族最近的一千年里内部狗脑子都掐出来了也没裂成不同的族,白帝这两卷书功不可没。
两千多载的岁月过去,这两卷书的红利也吃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