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他那些兄弟也没一个好相与的。
相比之下,在所有佣兵自重的皇子中,朱棣不是大腿最粗的。
除了大哥朱标,还有秦王和晋王,不论辈分和实力都不在朱棣之下。
而且兄弟几人早就祸起萧墙,老子还没死呢,就互相揭发,明争暗斗,结果也没落到什么好下场。
先是太子病死,后来秦王和晋王相隔了三年去世,朱老四什么都没干,哐当一记大饼砸在脑袋上。
由此也能看出天命所归!
后来有很多史书认为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反了朱棣。
梁栋并不这样认为,毕竟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愿意给自己脑袋上扣谋逆罪名。
早在靖难之役前,几位藩王就开始秘密扩充实力,手下护卫人数也早已经超过朝廷定制。
他们都在等一个机会,那就是老爹什么时候归天,就什么时候闻风而动。
只不过朱棣是集天下气运为一身。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身为一名率军多次击败元军的将帅,打仗就跟砍瓜切菜一般。
至少侄子不是他的对手,要不是朱允炆占据正统,恐怕用不上4年便结束战斗。
关键是后来,胜利之后,朱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绞朱允炆旧臣。
还没正式登基呢,就罗织了一份奸党名单,建文帝旧臣大多被杀戮殆尽。
甚至出现了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案,旷古未有。
那些参与反对自己的官员家属,数万人被流放到位于辽东,那段时间,金陵被血雾弥漫。
说明什么?
朱棣勇武过人,能力超群,却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很可能和幼年时的压抑环境有关。
老爹对皇子异常严厉,对大臣大肆杀伐,一切都让朱棣在幼小的心灵中培植了不安的分子。
如今终于继承大统,他要杀光一切反对自己的人,这样才能睡得安稳。
上台后的朱棣虽然属于藩王造反,不过他更怕其他藩王造自己的反,所以又逐步收回藩王的权力。
当然,他骨子里也继承了父亲多疑的基因——谁都不信!
一个锦衣卫不够,还得加一个东厂来平衡锦衣卫的权力。
东厂最嚣张的时候可以明火执仗,跑到官员家里不问事由拖回去拷问,并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即便过去多年后,朱棣的猜忌心依旧很重,他从没有忘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因为锦衣卫得到密报,说建文帝和旧部已经逃至海外。
总的来说,朱棣是一位德智体美劳的全才,能文能武,抛开负面性格不看,他是一位好皇帝。
至少在对待百姓这方面,不次于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