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大明皇帝要出新书了

作者:吾谁与归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p>

朱祁钰这才松了口气,他讲的内容,并不复杂,其实就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货币的作用。

陈循搞政治,尤其是帝王行事、文书这方面,很有成就,但是在经济领域,就是两眼一抹黑了。

于谦反而看着皇帝,眼神闪烁。

按理来说,陛下做郕王的时候,是不会学这些东西才对,陛下又是怎么如此透彻的、清晰的理解盐引,在坊间流通的作用的呢?在去年九月份的这次动荡中,这货币是何等价值呢?

这时候,于谦更加确信,陛下背后有高人!九十九尺那么高!

至于陛下是否是真武大帝转世,于谦是不信的,他更相信是陛下身后的高人,类似于姚广孝于太宗文皇帝那般。

但是于谦琢磨来琢磨去,也没琢磨出高人是谁。

金濂认真的记下了笔记,陛下这部分关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也是足以让他茅塞顿开。

金濂思前想后,还是觉得银子最适合做大明的货币,为何银子可以作为货币呢?

因为银子没什么使用价值,但是有着极高的交易价值。

金子也是也可以,但是金子实在是太少了,还是银子靠谱一些。

朱祁钰坐在凳子上看着金濂的反应,觉得有必要写一本大明版的《国富论》了。

大明的财经事务,简直是一塌糊涂!

财富即权力。

没有有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系,大明怎么能长驱万里,扬鞭域内呢?

与《国富论》相比,朱祁钰其实更喜欢《资本论》,但是在大明写《资本论》,实在是太超纲了…

金濂已经坐下,他还在思考去哪里搞银子,听说倭国很多,可不可以利用大宗商贸,来大量获得稳定的货币呢?

盐引实在是太不稳定了,而且关切到了的大明的民生起居,这东西做货币,实在是牵一发则动全身。

金银稳定,但是大明一年产银十万余两,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按照金濂在户部盘账的估算,大明一年至少得五百万两以上的白银流入,才能让白银全面充当货币。

朱祁钰继续说道:“朕在之前就说了,打算让算账的太监和户部的度支部主事,成立一个计省,暂时挂在石景厂名下,计算每年石景厂生产,偶尔也替朕算算这笔账。”

嘉靖皇帝别号大明户部尚书,就是完全控制了钱袋子,才会二十年不上朝,不视事,但是依旧可以独断朝纲。

朱祁钰没打算做金濂的活儿,金濂干的挺好的,但是大明这本经济账,不能这么一直糊里糊涂下去了。

“若有异议,可以现在提出来,或者写成奏疏呈奏文渊阁,只要是现象、问题、原因、方案等四个大方向上说得通,朕都会认真看的。”朱祁钰从来没有不允许朝臣们参政议政,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