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填平,然后一声令下,明军包括勇卫营从三个方向同时收缩兵力,向后退却五十步。
加上之前与建虏相隔的距离,现在明军与建虏已经相隔在百步开外了,建虏的弓箭和火枪基本上没有多大威胁了。
但为了防止建虏发起进攻,其他明军都退后,勇卫营占据了三个方向最前面的位置。
若是建虏发起进攻,必然遭遇迎面泼来的猛烈弹雨。
由于刺眼的探照灯一直扫向建虏,所以建虏只知道明军退了一段距离,但看不清明军的调动。
拜音图不知道明军为什么会退一段距离,仅仅是为了退到弓箭和火枪射击距离之外吗?会不会是引诱我发起进攻?
他不确定,所以依然没有盲目出击。
因为他比多尔衮更加犹豫,实在是在京师城外吃亏吃得太多了,到现在都还有心理阴影。
正应了那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倒不是说沈浪和那些明军将官的脑瓜子要好使很多,而是手段太多了,而且大多都没有见识过,防不胜防。
可是不发起进攻,再拖下去,天就快亮了,天亮之后,明军的大孔明灯又可以飞上天,那轰炸起来也非常可怕。
可若是发起进攻,在天亮之前能把明军赶出去吗?应该很难。
如果不能,甚至像满达海一样被挡在了盾墙外面,那恐怕又会重蹈满达海的覆辙了。
拜音图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要炸裂了,以前努力的往上爬,甚至不惜背叛肃亲王豪格,投到睿亲王麾下。
就是为了得到重用,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
现在是得到重用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开心,好想有一个像英亲王阿济格那样的人给自己下命令啊,自己照做就是。
不管是对是错,不用承担主要罪责。
摄政王的身份是完全足够的,但是摄政王却迟迟不下命令啊。
无奈之下,拜音图想了想,还是用千里传声筒与多尔衮联系了一下,将自己的分析和担忧详细说明,然后请求多尔衮示下。
示下,示下个鬼,我多尔衮也是纠结于此,所以才不好决断啊。
最终,多尔衮严肃的道:“你拜音图身经百战,而且是前线主将,本王不干加涉,本王相信你,你自行决断便是。”
虽然语气上没有多大问题,但拜音图能够感受到摄政王是很不快的。
稍微一想,他便明白其中的原由,显然摄政王也不敢轻易决断,不能承受下午那样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摄政王需要替罪羊,我拜音图自然是最好的替罪羊。
不管做出什么决定,如果成功了,那功劳是摄政王的,是摄政王慧眼识珠,用人得当。
如果失败了,就是我拜音图擅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