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8对须大泥鳅

作者:青木赤火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p>

他也不是完全随意,虽然这种书不会专门去买,但既然碰上了,有些东西确实也值得学习一下,也是有助于鉴定书画的。

“品相最好的那本我卖了一千块呢!这本三百拿走好了!就是封面看着有点儿破,里头其实挺好的。”

吴夺正要应声,此时不由愣了下,因为他发现了书中夹着的两张对折的信纸。

他立即又把书合上了,接着重新翻开,越过了夹着信纸的那一页。

这是老手才有的习惯性动作,因为有些夹着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个漏儿。

不料,一直盯着他的老板注意到了这个动作,微微一笑,“里面的信纸是收书的时候就有的,我看了,普普通通,就是民国时期的一封老百姓家信而已。我就没拿掉,还是搁在书里整来整走吧。”

摊主都这么说了,吴夺便就直接把信纸拿了出来。

展开之后,里面是那种红色竖格的信笺纸,毛笔小楷,两张纸都写得密密麻麻。最后的时间落款确实是民国的年月日,民国二十六年。

字写得不难看,但也不能说好,更谈不上书法。

内容呢,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儿子在蜀都读书,学的正是美术专业,暑假有事留校没有回老家,父亲从老家来的信。

信里还说了几句时事,比如听说小鬼子在卢沟桥“闹事”,要全面打仗了。

但更多的是老家的事儿。

老家,居然是利州······

大部分是家长里短,不过其中有两句话,引起了吴夺的注意。

因为里面提到了鱼背山。

“······鱼背山江中八对须大泥鳅已被捕绝,不消说过两尺的到三尺的,再小的也寻不见了,我儿年节回来料想已无口福······”

这里头提到的泥鳅很不正常。

首先,泥鳅应该生活在浅水底层的淤泥中,嘉陵江好像没有泥鳅吧?

再者,过两尺的甚至三尺长的大泥鳅,这也太大了!一般来说,最大的泥鳅也就三十厘米左右。

还有,八对须······泥鳅应该是五对须,而且还不在一个具体部位,是吻须一对,上颌须两对,下颌须两对。

看起来,这种泥鳅还特别好吃,好像之前这家人没少吃的样子。

不过,这种大泥鳅在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1937年,好像已经没了。

这封信的台头称谓是“我儿”,落款是“父字”,只有信纸没有信封,很难从中找出线索当时是谁写的,而且已经八十多年过去了,年头有点儿久了。

不过,这还真是巧他爹打巧他娘——巧极(急)了。爷孙两人刚说到那处江段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的鱼类,不多会儿工夫,就知道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