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水下门洞淤积泥沙

作者:青木赤火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船从码头出发,开往鱼背山的江流段。庞统留下坐镇,李山和行动组同在水文测量船上。

在鱼背山一侧的江流中停船之后,先是下了水下无人机。

这次准备了两台水下无人机,效率更高也更全面。

根据水下无人机拍回的视频和图片,大家发现,鱼背山边的斜坡,在斜下伸进江水中大概十米左右的平行距离、五米左右的垂直深度后,出现了一个内凹的斜面。

有明显内凹部分的横向长度大概有五十米。

同时,这个内凹斜面内凹的深度在三米左右,再往下,却又出现了反向向外的斜面;内凹斜面和向外斜面的夹角大概有六十度。

这些水下的山体结构走势,看着应该是天然形成的。

但是,在向外斜面居中偏左的位置,却又出现了一个垂直的竖面!

这个垂直竖面的横向宽度大概有十米左右。

因为这个垂直竖面的顶端有内凹的斜面,两侧却又是向外斜面的结构,便使得这里有点儿像一个大大的“门洞”。

这个垂直竖面,和周边的结构明显不同,应该是人工开凿的。

不过,从水下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来看,这个竖面因为长期浸泡在江水中,附着了泥沙和藻类等等,看不清表面的具体情况。

同时,垂直竖面附近含泥沙量很大,越往下能见度越低。

只是大体能看到,垂直竖面形成的“门洞”底部,有着厚厚的泥沙淤积,比“门洞”外要厚得多;此处淤积平面,至少要比江底高五米左右。

无人机收工之后,大家又详细看了一遍视频和图片,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午饭时间。

午饭就在船上吃了,都是上船前带来的速食,简单对付一口。

边吃边讨论。

“先得把门洞下方的淤泥清了,顺便把整个石质竖面清理一遍,看看上面会不会有什么提示。”吴大志看向李山。

“这个活儿必须得干。”李山点点头,“不过水下作业耗时比较长,而且在清淤的过程中还可能有临时情况发生,一两天怕是完不了工。”

吴夺接口问道,“那我们是等着呢,还是干点儿别的?”

吴大志反问,“你有什么想法?”

吴夺指了指对面的鱼嘴丘,“长远的想法我还没有,但是既然来了,那边,是不是也放水下无人机看看?”

对此,大家表示同意。

下午,两台充完电的水下无人机再度下水。

鱼嘴丘水下的山体结构,初入水时,和鱼背山有明显不同,原本几乎就是垂直的,不是斜坡。

不过,这里的山体垂直结构,不足十米就到了底,到底之后,还是出现了斜破,由此才延伸到江底。

这个斜坡上,淤积了一层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