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个蓝眼人,听到游客的话,都会想:对方是不是岛上唯一的蓝眼人?如果是的话,那么一天后他应该自杀。但过了一天没人自杀,因此两人都明白了,对方没自杀是因为岛上还有一个蓝眼人,就是自己。因此,在游客讲话的两天后,这两人会一起自杀。
由此可以得出,岛上有100个蓝眼人,结果就是在游客讲话的100天后,100个蓝眼人一起自杀。
事实上游客只是说了“我发现在岛上有跟我一样的蓝眼人,真是太奇妙了”这种信息,晃眼一看,这确实好像没有带来什么新的信息。
设想一下,我们就是岛上的蓝眼人,根据题目,我们要么知道岛上有100个蓝眼人,要么知道岛上有99个蓝眼人。
给每个人标一个代号,a1—a100。那么,在游客演讲之前,存在的情况如下:
a1知道,a2知道,a3知道,……,a99知道,a100知道,“岛上有蓝眼人”。
在演讲过后,这里面就会发生变化了。具体表示为:
a1知道,并且a2知道a1知道,并且a3知道a2知道a1知道,……,并且a100知道a99知道(省略),“岛上有蓝眼人”。
所以说,游客带来的信息并不是岛上有蓝眼睛人本身这个信息,而是向所有人公布了这个信息,由一阶知道变成了100阶知道。
如果这样不好理解,那也算比较正常,但是我相信大家肯定有了一点感觉。
再简化一下这个问题模型,假如岛上本来就只有一个蓝眼睛人,那这个蓝眼睛人是看不到蓝眼睛人的,此时游客本身说的话就是一个信息,这个人就会知道自己是蓝眼睛人了,第二天他就会自杀。
假如岛上有两个蓝眼睛人a1和a2,此时a1知道岛上有蓝眼睛人,a2也知道岛上有蓝眼睛人,但是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眼睛颜色,所以不会自杀。
但是游客公布信息之后,就变成了a1知道岛上有蓝眼睛人,并且a1知道a2知道岛上有蓝眼睛人,a2也是如此。
那么从游客宣布这天起,都会观察今天有没有人自杀。如果a1看到第一天没人自杀,那么a1就知道自己也是蓝眼睛人了(因为a1知道岛上已经有一个蓝眼睛人a2了,但是a2并没有自杀,那么岛上仅剩的自己肯定就是蓝眼睛人,所以第二天就一同自杀)。
以此类推,当有100个蓝眼睛人的时候,所有蓝眼睛人会在第100天的时候(宣布后的一天记为第一天)集体自杀。
为什么会得出两个有悖于一般见解的答案?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哲学范畴的讨论了。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对蓝眼睛岛问题的标准回答是,参见维基百科的“共识”词条(, knowledge。
中科大袁岚峰博士将这两个成为“强共识”和“弱共识”。他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