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给家人人手一份。
太太一份。
小姐一份。
还有两个小妾也得一人一份。
不能厚此薄彼。
而他这么一说……
谷畼
“顺便给我也带上两份。”
“给我也来三份。”
“帮我也带上三份吧,我家夫人可是很喜欢三绝公子的诗。”
……
司仪署的其他官吏开始纷纷仿效,给那位录事掏起了银子,不一会功夫,那位录事手里,竟然收了近三十两银子。
而这位录事一出署衙,迎面就碰上了主簿厅和司宾署等同样准备前去买报的人。
类似的情形,在其它府衙也正发生着,很快,百官府舍所在的前门大街上,前去买报的人开始川流不息,有些是各府衙的吏员,而另一些,则是闻讯而出的官员家仆。
其实这些府衙吏员也好,官员家仆也罢,都用不着跑太远,因为他们一出了前门大街,来到国子监或文庙附近,便有人相告,报纸在国子监和文庙都有得买。
只不过这种状况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
那些稍稍出来得晚一点点的,等他们抵达国子监或文庙时,便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报纸售罄。
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以华夏书局现有的印刷能力,就算整个书局的人全部来印报纸,一天不停歇地印下来,也就印个三千份左右。
而第一天印出来的三千份,两千份被送去了朝廷和宫里,剩下的一千份,送了五百份去醉香楼,国子监及文庙则各送了两百份,剩下的一百份,则留在书局自售。
只不过连郑经都没想到,朝廷那边的动作竟然会那么快,这报纸刚送过去不久,他才刚从文庙回到书局,就得知了报纸已开始在朝中派发的消息。
他更没料到的是,那些已经得到了免费报纸的官员竟然还不满足,第一时间就派出了家仆去抢购报纸,一买还不是一份,而是多份。
这么一来,送去文庙和国子监的那四百份,还不到一会功夫就被抢没了。
一两银子,对于穷人家来说,相当于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费,而对那些富人家来说,却啥也不是,因此国子监和文庙的那四百份,根本就不够那些官吏、官吏家属、监生们分的。
而僧多粥少的局面一出现,还必然会引发另一种状况,那就是抢购潮。
比如说鸿胪寺司仪署那位负责出来帮忙买报的录事。
这名录事名为徐义,是鸿胪寺的一名九品小吏。
徐义出了鸿胪寺之后,先是闻讯去了一趟文庙,但他到了那里之后,便发现围在那里抢着买报的人实在是有点多,他懒得跟人去挤,便一个机灵,直奔书局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