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惊诧的审稿人

作者:新手钓鱼人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论文的内容有了一定判断:

“第四代吡虫啉的合成思路?这倒有点意思.....”

莫顿曾经在14年的时候做过一个课题,内容是对小白蛾信息素的合成研究,成果还刊登到die上。

后来他凭此专利得到了鹰酱农业协会的终身理事称号,以及一笔五年三百万美刀的授权费。

加之他有不少学生与熟人都供职于顶尖的生物医药公司,因此莫顿对于吡虫啉的了解程度其实相当深入。

“蟑螂属于蜚蠊目、小蠊科,是世界性城市害虫.....”

“......大多数蟑螂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成熟的雌性成虫会释放两类性信息素:挥发性性息素小蠊醌(3,6-二氧环己-1,4-二烯-1-基)甲酯),以及两种接触性性信息素3,11-二甲基正二十七烷-2-酮和3,11-二甲基正二十九烷-2-酮”.....”

“本文基于美洲大蠊测得的触角等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利用......获得109个obp的组织表达谱,从中筛选出两个雄虫触角高表达候选pbp基因,bgerobp26和bgerobp40......”

“随后利用体外蛋白表达和纯化,获得两个obp的高纯度重组蛋白......”

“”.....通过小分子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研究了两个obp与三种性信息素以及类似物的结合能力.....”

看完徐云的论文摘要,莫顿的心中隐隐对自己一开始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这份论文的内容,看上去似乎不止是第四代吡虫啉那么简单啊......

毕竟如果只是与信息素进行合成,完全没必要讨论3,11-二甲基正二十七烷-2-酮的相关问题吧?

带着这种心理,他继续看起了正文。

随后刚扫了没几眼,莫顿的眼睛便亮了起来:

“cy(环化)?还是用的过渡金属?好思路!”

接着他一行行的看了下去,唯独在5-环氧-1-十六碳炔环节稍稍停顿了几秒钟:

徐云并没有详细描述5-环氧-1-十六碳炔在定温下的变化,附上的图示也略微的简洁了不少,这就像前面还在耳鬓厮磨,转眼间就快进到了根深蒂固了一般。

不过莫顿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只是一个过渡的中间环节罢了,后续才是关键。

“lthf.....”

“合和子引物....”

莫顿就这样一行一列的看了下去,越看越入迷。

说起科研成果论文,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种疑惑:

既然先进科技都是保密的,那为什么还有好多所谓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呢?

原因很简单。

一来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