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督这块还是很履职的。
上任以来,都弹劾拉下上百官员。
“陛下,宋首辅确实劳苦功高,不过既然要组新一届内阁,臣以为还是当有些新气象,内阁换届更替,也能让中枢更有活力。
臣推举川陕五省经略文安之为首辅,他在西南主持一方,表现极为出色,既安稳了四川,又平定了云南叛乱,还收编了西营,击败了清军,夺回了汉中、甘肃,功绩赫赫,由他入朝,带领新内阁,辅左陛下,极为合适!”
推选文安之,是洪承畴顺着皇帝的思路找到的合适人选。
既得出身正,更得品德坚,还得有足够的功绩,而这些文安之都符合。
文安之今年五十六岁,六十不到,符合年富力壮这条,天启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是张国维、蒋德璟同科,进士庶吉士也是非常正的出身了。
而他在绍天朝以前,历任翰林编修、南京司业、少詹事、礼部侍郎、国子祭酒这些,也都是清要之职。
何况还因薛国观构陷削籍归,反而是加分项。
弘光朝,召为詹事,不出,复拜为礼部尚书,仍不出,这也是加分项。
而后来朱以海征召,他欣然出山,孤身赴郧阳为巡按、监军,有了二破襄阳之功,后来迁偏沅巡抚,更有平定叛乱之功。而此后入四川,奉旨经略五省,这功绩就更别提了。
纵观绍天朝那些镇守一方的大臣中,没有谁的功绩比文安之更盛。
就算张国维、黄道周、堵胤锡、朱大典、何腾蛟、瞿式耜等都不如。
推选新首辅,那肯定既得看出身,更得看能力,而能力不是说出来的,得看做出来的功绩,文安之的功绩,当之无愧。
文安之还是东林人。
文安之天启二年进士,当年那榜状元为文震孟。文震孟是文征明的曾孙,二人同科中榜,后来都分在翰林院。
两人都是文天祥之后,论过辈份,属于同出一族,文震孟还长文孙之一辈。
文震孟即是文征明曾孙,也在东林书院顾宪成名下读书,是有名的东林党人,他考中状元的时候四十七岁了。
对于晚一辈的二十九岁族侄文安之,既欣赏才能,也喜欢其忠直,将其引见给了东林党第一位首辅叶向高。
文安之于是拜在叶向高门下,也成为东林一员。
虽说文安之在崇祯朝名声不算特别响亮,但是因为他并不太喜欢党争。
洪承畴觉得在此时,东林这个身份,并不会给文安之减分,反而有加分,因为文安之明显属于皇帝比较赏识的那种老东林,而不是冒辟疆他们那种少东林,或者钱谦益那种伪东林。
殿中不少大臣也各推举自己的人选。
有人推选张国维,有人推选徐石麒,也有推黄道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