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萨克,共六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为尹克昭盟。
清册封孛儿只斤·额磷臣为鄂尔多斯济农,又为尹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扎萨克,晋多罗郡王爵,兼尹克昭盟盟长。
“派个使团去河套,正式跟额磷臣宣诏,朕册封他为鄂尔多斯部济农,并加封为大明九原郡王,仍兼尹克昭盟都护,并继续领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授都督。朕向额磷臣提亲,希望能够接她一女入宫为嫔妃。”
朱以海觉得满鞑子管理蒙古人的盟旗制度也还不错,可以学习使用。
不过他打算把盟长改为都护,把旗札萨克改为都督,各盟改成都护府,各旗改成都督府,以后名字还可以汉化,也跟他们联姻,再加上互市贸易,先将他们拉过来再说。
其实在明朝的河套与三边冲突中,蒙古求贡和明朝拒贡是重要冲突原因,蒙古是游牧部落,对明朝的经济依存很度,不仅是茶叶布匹,甚至盐铁等等皆赖明朝,而他们游牧的一些皮、毛、牛马牲畜,也需要交易给明朝,才能有较大收益,否则蒙古游牧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对上层的蒙古贵族来说,通过朝贡贸易,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明朝对付蒙古人,经常是一手武力征伐,一手经济封锁,后来又分化蒙古人,只允许部分蒙古部落进行朝贡贸易,但是边市规模小,所以不仅走私严重,而且导致蒙古人经常南下抢掠。
后来明朝建立的九边防线,如防范河套的三边,那些边军待遇低,就靠赶马、捣巢抢劫蒙古部落赚外快,所以蒙古人求贡,最反对的就是三边将士,一旦允许他们朝贡,那他们就不能正当的去抢掠的,因此三边将领的家丁们经常故意去挑起边衅。
明朝的套患也就一直平息不了。
这些玩意在朱以海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经济封锁固然对打击蒙古人有些帮助,但这是双刃剑,其实一味封锁只会起反作用。倒不如利用贸易,跟蒙古人打经济战,只要搞的好,经济武器比刀枪弓箭会有更好作用。
甚至还能用对蒙古贸易赚的钱来加强边防,武装军队,赏赐补贴军人,那远比明朝那种修建长城,弃守河套,常年在三边部署二十万兵马,耗费无数钱财,反而经常被蒙古人南下入侵抢掠强的多。
朝廷不许封贡,但边关走私依然严重,事实上的封锁也没能完成,反而是朝廷损失了大量的税收、利益等,就跟海禁一样是很愚蠢的。
他现在就愿意反其道而行,只要额磷臣识时务一点,朱以海是愿意跟他全面贸易的,甚至哪怕他一时不愿意背清附明,朱以海也愿意跟他们展开贸易。
开放贸易,加大边市,甚至还能一带一路,恢复边地的驿站、墩堡等,还能通过晋商进入河套草原的商队,深入部落里面,探清虚实,甚至是收买拉拢部落首领等。
蒙古人其实在明末,早就不是以前那个蒙古了,他们在后金崛起后,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吊打的存在,成了墙头